心理教育辅导记录表
基本信息

| 项目 | |
|---|---|
| 来访者姓名 | |
| 性别 | |
| 年龄 | |
| 辅导日期 | 年 月 日 |
| 辅导时间 | 时 分 至 时 分 |
| 辅导地点 | |
| 辅导教师/咨询师 | |
| 记录人 | |
| 记录日期 | 年 月 日 |
本次辅导主题
(简明扼要地概括本次谈话的核心议题,“关于入学焦虑的探讨”、“处理同伴关系冲突”、“学习压力与时间管理”等。)
辅导过程记录
来访者状态观察 (客观描述来访者的外在表现,如情绪、神态、言语、行为等。)
- 情绪状态: (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平静、易怒、喜悦等)
- 非言语行为: (眼神躲闪、坐立不安、双臂交叉、身体前倾、沉默寡言、滔滔不绝等)
- 言语表达: (语速快/慢、声音洪亮/微弱、用词消极/积极、逻辑清晰/混乱等)
辅导主要过程 (按时间顺序或逻辑层次,详细记录本次辅导的对话和关键环节,这是记录的核心部分。)
- 开场与建立关系: (来访者如何开场,咨询师如何回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示例:来访者一坐下便叹了口气,表示“最近心里很烦”,咨询师首先表达了对其情绪的理解和接纳,并询问“愿意和我聊聊是什么让你感到烦恼吗?”
- 问题呈现与探讨: (来访者如何描述问题,咨询师如何提问、引导,来访者如何回应。)
示例:来访者描述了最近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感到非常焦虑,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晚上睡不着觉,咨询师运用开放式提问(“这次考试失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和澄清技术(“你提到父母的期望,能具体说说他们通常有哪些表现吗?”),帮助来访者梳理问题。
- 核心分析与干预: (咨询师运用了哪些理论、技术或方法,进行了哪些关键性的干预。)
示例: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识别了其“灾难化思维”(“一次考不好,我的人生就完了”),并引入了“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思维记录表,引导来访者用更客观、理性的想法替代非理性信念,教授了简单的“4-7-8”呼吸放松法,帮助其缓解当下的焦虑情绪。
- 总结与反馈: (对本次辅导内容进行总结,来访者有何新的领悟或收获。)
示例:咨询师总结了本次辅导的要点:识别非理性信念、学习认知重构、掌握放松技巧,来访者表示“感觉心里亮堂了一些”,并愿意尝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使用思维记录表。
- 布置作业/任务: (为巩固辅导效果,给来访者布置的具体任务。)
示例:1. 每天记录3个引发焦虑的自动化思维,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反驳,2. 每天睡前练习5分钟4-7-8呼吸法。
辅导分析与评估
来访者对辅导的反馈 (来访者对本次辅导的感受、评价和建议。)
- 自我感受: (“感觉好多了”、“有点帮助,但问题还在”、“学到了新方法”等)
- 对咨询师的反馈: (“老师很耐心,让我感觉很安全”、“希望下次能多聊一会儿”等)
咨询师/辅导教师评估 (咨询师对本次辅导效果的评估、对来访者状态的判断以及对未来辅导方向的思考。)
- 辅导效果评估: (本次辅导有效建立了信任关系,帮助来访者初步认识到了问题根源,并学习了应对技巧,辅导目标部分达成。)
- 来访者状态评估: (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在谈话后有所缓解,认知上开始有松动,但深层的不安全感仍需持续工作,其改变的动机较强,是积极因素。)
- 存在困难与挑战: (来访者可能存在回避问题的倾向,实际操作认知重构时可能会有困难;家庭因素是其压力的重要来源,未来可能需要考虑家庭介入。)
- 下一步辅导计划/方向: (明确下一次辅导的重点和目标。)
- 短期目标: 继续练习认知重构和放松技巧,并讨论实践中的困难。
- 长期目标: 探讨其自我价值感来源,处理与父母的期望冲突,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模式。
签字确认
| 来访者签字 | 日期 |
|---|---|
| 辅导教师/咨询师签字 | 日期 |
填写范例
心理教育辅导记录表
基本信息
| 项目 | |
|---|---|
| 来访者姓名 | 李明 |
| 性别 | 男 |
| 年龄 | 14岁 |
| 辅导日期 | 2025年10月26日 |
| 辅导时间 | 15:00 - 15:45 |
| 辅导地点 | 学校心理咨询室 |
| 辅导教师/咨询师 | 王老师 |
| 记录人 | 王老师 |
| 记录日期 | 2025年10月26日 |
本次辅导主题
探讨考试焦虑,并学习初步的认知行为应对策略。
辅导过程记录
来访者状态观察
- 情绪状态: 显得比较紧张,眉头微蹙,情绪低落。
- 非言语行为: 坐姿比较僵硬,双手紧握,眼神大部分时间低垂,偶尔与老师有短暂的眼神接触。
- 言语表达: 语速偏慢,声音较小,用词多为“完了”、“肯定不行”、“压力好大”等负面词汇。
辅导主要过程
- 开场与建立关系: 李明一进门就叹气,说“王老师,我又来找您了,我感觉自己要撑不住了。”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求助行为,并递给他一杯水,说:“听起来你最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愿意和我说说是什么让你感到这么有压力吗?”
- 问题呈现与探讨: 李明透露,上周的数学月考他考砸了,只得了65分,他描述了自己“脑子一片空白”的考试状态,以及考后父母失望的表情,他反复说:“我太笨了,我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下次期中考肯定还是不行,我的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了?”我引导他具体回忆考试时的想法,并询问他“不是学数学的料”这个想法有什么证据支持。
- 核心分析与干预: 我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李明识别出他的“灾难化思维”和“以偏概全”的认知扭曲,我向他解释了这些想法是如何影响他的情绪和行为的,我引入了“思维记录表”,示范如何将“我考砸了,我完了”这个想法,转化为更客观、中性的想法,如“这次考试没考好,我很难过,但这不代表我永远学不好,我可以分析一下错题,找出原因,下次努力。”我教他如何寻找支持自己新想法的证据(如:以前也有考好的时候,这次主要粗心失分等)。
- 总结与反馈: 我总结了本次辅导的重点:我们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尝试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负面的想法,李明点头表示理解,说“好像是这样,我确实把事情想得太糟了。”
- 布置作业/任务:
- 思维记录练习: 未来一周,每天记录至少一个让他感到焦虑的负面想法,并尝试在表格中写下支持和反对它的证据。
- 放松练习: 每天晚上睡觉前,做3分钟的深呼吸练习(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
辅导分析与评估
来访者对辅导的反馈
- 自我感受: “感觉好受多了,好像没那么绝望了,那个思维记录表好像有点用。”
- 对咨询师的反馈: “谢谢王老师,您这么一说,我感觉思路清晰多了。”
咨询师/辅导教师评估
- 辅导效果评估: 本次辅导目标基本达成,成功帮助李明识别了导致其焦虑的核心认知模式,并教授了实用的认知重构工具,辅导氛围安全、信任,李明的参与度较高。
- 来访者状态评估: 李明的焦虑情绪在谈话后有所缓解,认知上开始松动,能够初步区分“事实”和“想法”,其改变的动机较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