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眼前之灯,赴远方之约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行旅,我们每个人都是手提行囊的旅人,在这条路上,有两个坐标始终牵引着我们的目光:一个是脚下坚实的大地,名为“眼前”;另一个是地平线尽头的微光,名为“远方”,眼前是具体的、当下的,远方是抽象的、未来的,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我们行走的姿态、人生的高度与广度,在我看来,真正的智慧,在于执眼前之灯,以照亮脚下的每一步;心怀远方之约,以赋予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眼前,是远方的基石,是梦想的土壤。
任何宏伟的蓝图,都离不开一砖一瓦的堆砌;任何高远的理想,都必须立足于坚实的当下,没有对眼前学业的刻苦钻研,何来未来学府的录取通知?没有对眼前工作的精益求精,何来事业版图的开拓疆土?没有对身边亲人的关爱陪伴,何来内心的丰盈与温暖?眼前的苟且,并非对平庸的妥协,而是通往诗和远方的必经之路。
相反,若一味沉溺于对远方的空想,而忽视了眼前的责任与行动,那远方终将成为海市蜃楼,虚无缥缈,那些“眼高手低”的空谈家,他们谈论着星辰大海,却连脚下的坑洼都无力跨越;他们渴望着功成名就,却不愿为眼前的点滴付出汗水,他们在对远方的无尽眺望中,耗尽了生命的热情,原地踏步,一事无成,脚踏实地,珍视眼前,不是鼠目寸光,而是为远方的航行积蓄最根本的动能。
远方,是眼前的灯塔,是灵魂的归宿。
人生若只有眼前的苟且,生活便会沦为一场枯燥的重复,失去其应有的色彩与意义,远方,代表着我们的梦想、追求和超越,它如同一座灯塔,在我们为眼前的琐碎而疲惫、迷茫时,给予我们方向,点燃我们心中的火焰,正是对“更广阔的天地”、“更深刻的生命体验”的向往,才让我们甘愿忍受眼前的枯燥与艰辛。
司马迁若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远方之志,又怎能忍受腐刑的奇耻大辱,在“眼前”的孤愤与屈辱中,完成“史家之绝唱”?当代的科研工作者,若没有攻克技术难关、造福人类的远方之梦,又怎能在实验室的“眼前”日复一日地重复枯燥的实验?远方,赋予了我们超越眼前困境的勇气,让我们的努力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有了超越性的追求,它让我们明白,眼前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为抵达那个心之所向的彼岸而添砖加瓦。
执眼前之灯,赴远方之约,方为人生正道。
真正的成长,不是在“眼前”与“远方”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与相互成就,这是一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生哲学。
“执眼前之灯”,意味着我们要以专注和务实的精神,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认真听好每一堂课,用心完成每一个项目,耐心对待每一次与家人的交流,这盏灯,虽微弱,却能驱散眼前的迷雾,确保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稳健而扎实。
“赴远方之约”,则要求我们时常抬头,仰望星空,要时常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最终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份对远方的憧憬,会成为我们内心最持久、最强大的驱动力,让我们在疲惫时能够重新振作,在诱惑时能够坚守初心。
以眼前的努力,缩短与远方的距离;以远方的光芒,照亮眼前的道路,这便是理想的人生轨迹,我们既是务实的耕耘者,也是浪漫的梦想家,在为生计奔波时,不忘仰望星空;在追逐梦想时,不忘脚踏实地。
眼前与远方,并非一对矛盾,而是一对翅膀,只有双翼齐振,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蓝天中飞得更高、更远,让我们既做一个珍惜当下、埋头苦干的“眼前人”,也做一个心怀梦想、步履不停的“赶路人”,执好眼前之灯,坚定地奔赴那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壮丽的远方之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