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新时代教师德育的核心与路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千古名言,深刻揭示了教师职业的双重使命:不仅要传授知识(授业解惑),更要传承价值、塑造品格(传道),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今天,“传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师德育,即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育人实践,已成为衡量教育成败、决定国家未来的核心议题,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通过内修其德、外化其行,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大先生”。

教师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德是学生最直观、最深刻的教科书,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一个品行端正、富有爱心的教师,其言行举止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反之,如果教师自身道德失范,那么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教学多么高明,其教育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教师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立德树人”的根基是否牢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真正肩负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德育的核心在于“爱与责任”
教师德育的内涵丰富,但其核心可以凝练为两个字:爱与责任。爱是教育的灵魂。 这种爱,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一种博大、无私、理性的师爱,它体现在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无论其成绩优劣、家庭背景如何;体现在对学生的耐心与包容,能容忍他们的缺点并引导他们改正;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与期盼,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和引路人,这种爱,能建立起最牢固的师生信任,是打开学生心扉、实现情感共鸣的钥匙。责任是教育的脊梁。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这意味着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爱与责任的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教师德育的实践路径在于“知行合一”
师德修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践行的准则,其根本路径在于“知行合一”。
要以“学”固本,提升道德认知。 教师应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曲直,要广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汲取道德滋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只有理论上清醒,行动上才能坚定。
要以“行”践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师德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教师应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用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外,教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温暖的关怀和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应坦诚相待,形成教育合力,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最生动、最有效的德育课程。
要以“省”修身,实现自我完善。 “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应养成反思的习惯,定期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思想动态,勇于承认并改正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操守,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做到慎独、慎微、慎初,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师德境界。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师则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教师的角色无可替代,每一位教师都应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将师德修养作为终身课题,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成就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