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杨舒平事件后,如何理性看待海外言论与爱国立场?

从“杨舒平事件”看身份认同的迷思与反思

2025年,一位名叫杨舒平的中国留学生,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她因公开赞美美国的“自由空气”,并对比称中国的“空气不自由”,而在中国国内引发了滔天舆论,一夜之间,她从一名普通毕业生,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辱华”、“崇洋媚外”的代名词,甚至收到了大量人身攻击和网络暴力。

杨舒平事件后,如何理性看待海外言论与爱国立场?-图1

“杨舒平事件”绝非一个简单的个人言论风波,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脆弱性,以及中外民众在价值观、信息环境和情感认知上的巨大鸿沟,对此事件,简单的道德批判或情绪宣泄都无助于我们理解其深层根源,我们更应将其作为一个严肃的议题,进行冷静的剖析与反思。

个人选择与公共舆论的冲突:言论自由的边界何在?

杨舒平的演讲,从个人层面看,是一次真诚的、符合特定情境的分享,作为一名留学生,她初到美国,对环境差异的感受尤为强烈,她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欣喜,以及对美国言论自由环境的赞叹,是她个人真实体验的表达,在西方的毕业典礼文化中,这种带有个人色彩、分享心路历程的演讲并不罕见。

当她的个人表达跨越国界,进入中国的公共舆论场时,其性质便发生了改变,她的言论被迅速符号化、标签化,并被解读为对整个中国的否定,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论环境与公众心态的碰撞,在西方语境下,毕业演讲的“政治不正确”往往被容忍为个人观点;而在当时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任何来自海外华人的“负面”言论,都可能被视为对国家形象的“背叛”。

由此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个人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当一个人的言论,尤其是在国际场合,被其母国公众视为“不爱国”或“损害国家利益”时,个人表达的权利与国家尊严的维护之间,应如何平衡?杨舒平事件表明,这种平衡点极其模糊且充满争议,她或许未曾预料到,自己在美国校园里的“自由表达”,会在中国国内引发一场“不自由”的网络审判。

“辱华”指控的简化与真实体验的复杂性

将杨舒平的言论直接定义为“辱华”,是一种标签化的简化,这种简化忽略了几个关键维度:

她对比的是“过去”与“,而非“中国”与“美国”,她演讲的重点是“从昆明到马里兰,我第一次呼吸到了自由空气”,这里的“自由”既指物理上的空气,也指言论环境,她所批评的,是她记忆中家乡的空气污染和言论受限,而非对中国的全盘否定,这种基于个人记忆的叙述,有其局限性,但也反映了部分海外留学生真实的心理变化过程。

“爱”与“批评”并非对立关系,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同样可以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在很多海外游子身上都存在,他们身处海外,通过与母国的对比,更能清晰地看到发展的成就与尚存的不足,他们的批评,初衷或许是希望变得更好,在国内舆论场中,这种建设性的批评声音,往往被“恨铁不成钢”的极端民族主义所淹没,任何“不和谐”的声音都被视为“敌人”。

信息不对称造就了认知鸿沟,对于许多国内民众而言,对美国的认知可能更多停留在好莱坞电影和媒体的正面报道中,而杨舒平的演讲则提供了一个“局内人”的、不那么“完美”的视角,这种视角的冲突,加剧了双方的误解与对立,国内民众认为她“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她则可能认为国内民众“不了解真相,拒绝反思”。

从对立走向理解:我们应如何超越“杨舒平事件”?

“杨舒平事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多元的公共讨论空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第一,培养理性的国民心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但这种自信不应是建立在排斥一切批评、容不得任何“杂音”的脆弱基础之上,真正的自信,是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是能够坦然面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并勇于自我革新,我们应当区分,真诚的批评与恶意的抹黑,前者是良药,后者是毒草。

第二,构建建设性的公共对话机制。 对于杨舒平这样的言论,与其进行网络暴力式的“围剿”,不如展开更深入的讨论,我们可以讨论:如何改善中国的空气质量?如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如何让海外留学生更好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而非对立的“前线”?将个体的言论偏差,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议题,才是更有价值的应对方式。

第三,回归个体,尊重差异。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都是独特的,杨舒平的言论,是她个人认知和情感的真实流露,我们或许不赞同她的观点,但应尊重她作为个体表达的权利,将个人行为上升到对整个群体的审判,既不公平,也显得心胸狭隘,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有包容不同声音的雅量。

“杨舒平事件”是一堂沉重而深刻的公开课,它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身份认同不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题,它充满了流动、困惑与重构的可能,我们不必强求每个人都爱得“纯粹”,也不应将任何个体钉在“爱国”或“叛国”的道德十字架上。

与其对一个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口诛笔伐,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既能让人自由呼吸清新空气,也能让人自由表达真实想法的地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超越“杨舒平事件”的迷思,走向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理性的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