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提供一篇经典的议论文范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并附上一篇详细的赏析,以帮助你理解如何赏析一篇议论文。

范文赏析:《拿来主义》
作者: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且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送去主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且不问拿来的是不是好东西,先问送去了什么,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但这也无须悲观,因为如果不想再送出去,是不至于再穷的。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议论文赏析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中国现代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辨、犀利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赏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论点鲜明,破立结合,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我们必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
“破”得有力: 文章没有直接抛出论点,而是先从反面入手,批判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 “闭关主义”: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鲁迅用“枪炮打破了大门”和“碰了一串钉子”进行概括,形象地揭示了其落后与必然失败的结局。
- “送去主义”:这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文化政策的写照,鲁迅用“大师捧着古画”、“送梅兰芳博士”等辛辣讽刺的例子,揭露了“送去主义”的虚伪、贫乏和可悲,指出这并非“丰富”和“大度”,而是自取灭亡的“抛给”,他还巧妙地用尼采“太阳”的比喻,讽刺了那些只讲“给予”不思“获取”的狂妄之徒,最终引出“几百年之后”的担忧,将批判推向高潮。
-
“立”得坚定: 在彻底破除了错误观点之后,文章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个“拿”字,掷地有声,充满了主动性和批判精神,是全文的“文眼”。
-
结构清晰: 文章遵循“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经典议论文结构。
- 是什么(破):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都是错误的。
- 为什么(破与立): 因为它们会导致文化衰亡、国家贫弱,所以必须“拿来”。
- 怎么办(立):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并强调“拿来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这种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写法,使得论点的确立非常牢固,极具说服力。
论据典型,论证方法多样
鲁迅先生是运用论证方法的大师,他将多种论证方法融为一体,使文章逻辑严密,生动有力。
-
举例论证:
- 正面例子: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例子,用来类比“送去主义”的荒谬性。
- 反面事实: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博士”,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真实事件,具体可感,批判起来入木三分。
-
比喻论证: 这是本文最突出的特色。
- “大宅子”的比喻: 虽然原文未直接展开,但“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一句,已经清晰地暗示了“文化遗产”就像一座“大宅子”,这个比喻贯穿了后续的论述,将抽象的文化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 “太阳”的比喻: 如前所述,讽刺了“送去主义”者狂妄无知、脱离实际的本质。
- “煤”的比喻: “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这个比喻用来反驳那些认为中国资源丰富可以无限付出的观点,指出资源的有限性和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
类比论证: 将“送去主义”与尼采的“太阳”理论进行类比,指出其共同的致命弱点——只想给予,不想获取,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发了疯”或走向穷途末路。
-
因果论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清晰地指出了“拿来”对于个人成长和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结果。
语言犀利,讽刺辛辣,风格独特
鲁迅的语言风格在本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用词精准,一针见血: “磕了一串钉子”、“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这些词语看似平淡,实则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锋芒。
- 反语运用,增强批判性: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明显是反语,是对“活人替代了古董”这一荒谬现象的无情嘲讽。
- 逻辑严密,不容置疑: “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这种环环相扣的追问,展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让读者无法反驳。
思想深刻,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拿来主义》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文学技巧,它提出的文化观,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
- 文化自信与自主: “拿来主义”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盲目排外,它的核心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强调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 批判性继承: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使用),保留其历史价值(存放),剔除其糟粕(毁灭),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拿来主义》,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一篇范文的结构和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方法和批判精神,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然具备:
- 一个鲜明、深刻的中心论点。
- 一个清晰、严谨的逻辑结构(如“破立结合”)。
- 一组典型、有力的论据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 一种与论点相匹配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风格。
希望这篇赏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写作之道,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思辨与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