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融合共生:论新时代广电行业的破局之路
当短视频的浪潮席卷而来,当流媒体的个性化推荐成为日常,当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重塑信息传播格局,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曾主导中国亿万家庭视听体验的广播电视(广电)行业,是否已日薄西山?答案是否定的,广电行业并未消亡,而是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它面临着被时代边缘化的严峻挑战,更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深厚底蕴与转型机遇,新时代的广电,唯有“守正”方能立根,唯有“创新”才能图存,最终走向与新媒体“融合共生”的康庄大道。

守正:固本培元,坚守主流价值与公信力的“压舱石”
“守正”,是广电行业在任何时代都不可动摇的根本,这个“正”,是其作为主流媒体、国家喉舌的核心价值与公信力,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低俗内容如泥沙俱下,广电媒体凭借其严格的采编流程、专业的新闻团队和深厚的人才储备,始终是信息海洋中值得信赖的“灯塔”。
为王的专业主义,无论是《新闻联播》的权威发布,还是《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深耕,亦或是《国家宝藏》的匠心制作,优质、深度、权威的内容始终是广电最硬核的竞争力,这种对内容质量的极致追求,是任何算法推荐都无法替代的,广电必须继续发挥其在重大主题宣传、重大文化传播上的优势,将“正能量”与“大流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现象级”作品,牢牢占据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坚守社会公器的责任担当,广电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公共利益的守望者,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如疫情、灾难面前,广电的及时发声、权威解读,能够有效稳定社会情绪,凝聚人心共识,这种源于国家赋予的公信力和责任感,是商业新媒体平台难以企及的,在算法可能带来“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的今天,广电更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沟通,营造理性、健康的公共舆论空间。
创新:破茧成蝶,拥抱技术变革与传播渠道的“新引擎”
如果说“守正”是广电的“根”,创新”就是其发展的“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固步自封无异于坐以待毙,广电的创新,必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其一,传播渠道的创新:从“你播我看”到“互动分享”,传统广电的线性、单向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用户的需求,广电必须打破“大屏”的局限,全面拥抱“小屏”生态,这不仅是将内容简单平移到手机App上,更是要构建一个全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矩阵,通过发展IPTV、OTT、短视频账号、社交媒体账号等,实现“多屏联动、一云多屏”,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让主流价值以更年轻、更时尚、更贴近的方式触达受众。 形态与表达方式的创新:从“我说你听”到“沉浸体验”**,创新绝非对传统经典的颠覆,而是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叙事逻辑为其赋能,广电可以大胆尝试虚拟主播、AR/VR、互动剧等新技术,让新闻更立体、纪录片更生动、娱乐节目更具参与感,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在直播中加入实时弹幕和投票,增强互动性,这种“老瓶装新酒”的创新,既能保留内容的深度,又能增强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年轻一代爱上广电、信赖广电。
其三,体制机制的创新:从“事业”思维到“产业”思维,广电行业的转型,最终要落到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必须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的僵化管理模式,建立更灵活、更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包括引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推动制播分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探索“媒体+”的跨界融合,如“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电商”,将流量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融合共生:构建主流新媒体传播新格局
广电的未来,不在于与新媒体的你死我活,而在于与新媒体的“融合共生”,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深度的化学反应,它意味着广电将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而是一个集内容生产、平台分发、用户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在这个新格局中,广电将扮演“国家队”和“主力军”的角色,以其权威、专业的“供给侧”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灵活、广泛的“渠道侧”优势相结合,广电提供“硬核”内容,新媒体负责“精准”触达;广电引领价值导向,新媒体丰富用户体验,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一个清朗、健康、繁荣的舆论场和文化生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大考”,挑战固然严峻,但机遇同样巨大,只要我们能够坚守“守正”的初心,不忘传播真理、引领风尚、服务人民的使命;只要我们勇于“创新”的实践,拥抱变革、拥抱技术、拥抱用户,广电行业这艘曾经的“巨轮”,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通过“融合共生”的智慧,破浪前行,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继续书写属于中国媒体事业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