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朗读议论文热潮下,如何让文字真正响亮起来?

让朗读之声,唤醒沉睡的灵魂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似乎习惯了在屏幕上飞速滑动的指尖,习惯了碎片化、标签化的信息摄入,我们“看”得很多,却“读”得很少;我们“听”得很多,却“朗读”得更少,朗读,这个看似古老而笨拙的行为,正逐渐被我们遗忘在角落,我认为,朗读并非过时的技能,而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修行,一种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桥梁,更是一种对抗时代浮躁、唤醒沉睡灵魂的强大力量。

朗读议论文热潮下,如何让文字真正响亮起来?-图1

朗读是通往文本深处的“钥匙”,能让我们真正“看见”文字的灵魂。

默读,高效而便捷,但它也容易让我们成为文字的“旁观者”,我们的眼睛扫过一行行字,大脑快速处理信息,却常常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温度、节奏与情感,而朗读则不同,它要求我们调动全部的感官与心灵,当我们将文字从唇齿间诵读出来时,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个词语的轻重、每一个句子的停顿,都迫使我们去仔细揣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

读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若不声嘶力竭,如何感受其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读朱自清的《背影》,若不饱含深情,如何体会那份笨拙而深沉的父爱?朗读,让文字从平面的符号变成了立体的声音,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它让我们在抑扬顿挫中,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真正触摸到文字的灵魂,实现从“读懂”到“读透”的升华。

朗读是重塑自我认知的“熔炉”,能让我们在表达中塑造思想。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一段文字默读时觉得通顺流畅,一旦开口朗读,却磕磕绊绊,甚至不知所云,这正是朗读的奇妙之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思维的盲区与表达的短板,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组织气息,调动口腔肌肉,将内心的思考清晰地外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逻辑、语感和思维的梳理与锤炼。

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增强我们的自信与自我认同,当我们用清晰、洪亮、富有感情的声音表达一段文字时,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更在确认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这种声音的回响,会给予我们强大的心理暗示,让我们变得更笃定、更从容,正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读”,很大程度上便指朗读,在反复的诵读中,知识内化为修养,语言升华为力量,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个更清晰、更坚定的自我。

朗读是传递情感与文化的“纽带”,能让我们在连接中凝聚共识。

语言的本质是沟通,在虚拟社交日益取代面对面交流的今天,我们失去了太多声音的温度,而朗读,是一种最直接、最真诚的情感传递,无论是为父母朗读一封家书,为孩子朗读一个睡前故事,还是在公众场合朗诵一首诗歌,声音所承载的情感,远比冰冷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

一个充满朗朗书声的家庭,必然是温馨和睦的;一个鼓励学生朗读课堂的学校,必然是生机勃勃的;一个崇尚朗诵艺术的社会,必然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朗读,让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情感的共振,让文化与文化之间实现代际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要忘记声音所蕴含的人情味与凝聚力。

诚然,我们无法回到那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农耕时代,也无需人人成为朗诵家,但我们可以尝试,在清晨的阳光下,朗读一首诗;在静谧的夜晚,读一段散文;在与家人相处时,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这并非复古,而是一种必要的“精神补课”。

让我们暂时放下手机,闭上双眼,张开嘴巴,让朗读之声重新回荡在我们的生活里,这声音,将穿透信息的喧嚣,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魂,让我们在文字的韵律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也让我们在声音的共鸣中,重新感受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温暖与连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