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出发,是起点还是终点?

出发:人生最动人的姿态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航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船长,在这场航行中,有人偏爱停泊在宁静的港湾,躲避风浪,却也错过了星辰大海;而有人,则始终选择扬帆出发,将目光投向远方那片未知而广阔的天地,在我看来,“出发”,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一种贯穿生命始终、最动人的力量。

出发,是起点还是终点?-图1

出发,是挣脱束缚、拥抱未知的勇气。

人生的起点,往往是安逸的摇篮,我们习惯于熟悉的路径,沉溺于既有的舒适区,将“就这样吧”作为逃避改变的借口,真正的成长,恰恰始于勇敢地挣脱这种束缚,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本是留学学医,希望“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后来却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的病痛更可怕,他的“出发”,是从个人理想到民族觉醒的伟大跨越,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魄力,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出发可能只是辞去一份稳定但乏味的工作,去追逐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可能是鼓起勇气,向心仪的人表白;也可能是翻开一本艰深的书籍,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每一次出发,都是对“未知”的宣战,是对“可能”的拥抱,它伴随着恐惧与不安,但更孕育着希望与新生,没有出发,世界便只有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唯有出发,才能让我们的人生版图无限延伸。

出发,是告别过往、重拾自我的契机。

人生无法重来,但每一次出发,都像一次“格式化”,让我们有机会清空过往的行囊,轻装上阵,这份行囊里,既有成功的喜悦与荣耀,也有失败的伤痕与遗憾,沉溺于过去的辉煌,会让我们变得固步自封;被过去的失败所困,则会让我们一蹶不振,而“出发”,正是最好的解药,它要求我们与过去做一个了断,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都将其打包存放,然后转身,面向崭新的地平线,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儋州,每一次被贬,都是一次被迫的“出发”,正是这无数次的出发,让他得以摆脱官场的纷扰,寄情于山水、诗词与美食,最终成就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超脱,他的“出发”,不是逃避,而是升华,在新的起点上,他卸下了世俗的枷锁,找回了最本真的自己,当我们感到迷茫或疲惫时,不妨选择一次出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项新的爱好,或仅仅是改变一下日常的轨迹,这趟旅程,将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回那份久违的激情与活力。

出发,是心怀远方、永不止步的追求。

出发并非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种持续的生命状态,它不是抵达终点后的欢呼,而是从终点线再次起跑的哨声,一个真正的人生行者,他的字典里没有“到达”,只有“出发”,攀登者征服了一座高峰,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下一座更高、更险峻的山峰;科学家解开了一个宇宙的奥秘,新的问题又引领他踏上更深的探索之旅,这种“出发”,源于一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一种“在路上”的使命感,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终点那个所谓的“成功”,而在于永不停歇的追寻过程,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昨天的出发,是为了抵达今天的此地;而今天的此地,又将成为明天出发的新起点,这种螺旋式上升的人生,充满了动态的美感和无尽的张力。

诚然,出发需要准备,需要方向,更需要智慧,鲁莽的出发可能是盲目的冒险,缺乏准备的出发可能是以卵击石,但我们不能因此因噎废食,为出发设置过多的心理门槛,出发的真谛,在于“开始”这个动作本身,只要方向大致正确,便只顾风雨兼程,在出发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习,会调整,会修正航线。

朋友,无论你此刻身处何方,是踌躇满志,还是迷茫困顿,出发,永远是最美的姿态,别怕走错路,因为每一条岔路都可能有独特的风景;别怕摔跟头,因为每一次跌倒都让我们更接近大地,收拾好行囊,整理好心情,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吧!向着心中的远方,向着那个更好的自己,出发!因为,人生的壮丽,正是在这一次次出发中,徐徐展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