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与原则
在了解具体方法前,理解以下核心理念至关重要:

- 儿童中心原则:辅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感受和节奏,而不是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们。
- 发展性视角: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放在其年龄发展阶段中去理解,一个3岁孩子的“叛逆”和一个10岁孩子的“叛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应对方式完全不同。
- 关系第一,技巧第二:任何有效的辅导都建立在一段安全、信任、接纳的辅导关系之上,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才愿意敞开心扉。
- 游戏与表达是儿童的语言:对于语言能力仍在发展或不愿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游戏、绘画、沙盘、音乐等非语言形式是他们沟通和疗愈的自然途径。
- 系统性视角:孩子是家庭和学校系统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系统问题的反映,辅导常常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参与和配合。
- 积极赋能: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资源,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修正”问题。
常用的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这些方法常常被整合使用,以适应不同孩子的需求。
游戏疗法
这是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3-11岁的儿童。
- 核心原理:孩子通过游戏来探索世界、表达情感、处理创伤、学习社交规则和解决问题,游戏是孩子的“语言”,玩具是他们的“词汇”。
- 如何操作:
- 设置: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各种玩具(如沙盘、玩偶、积木、画笔、家庭场景模型等)的“游戏室”。
- 过程:辅导师跟随孩子的引领,不打断、不评判、不指导,只是通过共情、描述和澄清来回应孩子的游戏,当孩子打倒玩偶时,辅导师可以说:“我看到你让这个小士兵倒下了,他看起来很伤心/很生气。”
- 目标:在游戏中,孩子可以重演创伤事件以获得掌控感,表达无法言说的愤怒和悲伤,练习新的社交互动模式,最终达到情绪的宣泄和整合。
- 适用问题: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问题、社交困难、适应障碍、哀伤辅导等。
艺术疗法
通过绘画、黏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表达和治疗。
- 核心原理:绕过语言防御,让无意识和情感通过艺术作品外化,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内在世界。
- 如何操作:
- 绘画疗法:让孩子画“我的家庭”、“我的情绪”、“未来的我”等主题,通过画作的颜色、构图、内容来解读其内心状态,一个总是用黑色和灰色涂满画纸的孩子,可能内心充满了压抑和焦虑。
- 黏土疗法:通过揉捏、塑造黏土,帮助孩子释放攻击性,获得掌控感,并创造性地表达自我。
- 音乐疗法:通过聆听、演奏、创作音乐来调节情绪,促进放松和社交连接。
- 适用问题:情绪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创伤、低自尊、沟通困难。
认知行为疗法
一种结构化的、着眼于“思想-情绪-行为”之间关系的疗法。
- 核心原理:帮助孩子识别和挑战导致负面情绪和行为的非理性或扭曲的思维模式,并学习用更积极、现实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从而改变行为。
- 如何操作:
- 情绪识别:用“情绪脸谱”卡片帮助孩子认识并命名自己的情绪(如生气、伤心、害怕)。
- 想法捕捉:通过“想法-情绪-行为”表格,帮助孩子理解“发生了什么事(A)→ 我有什么想法(B)→ 我有什么感觉和行为(C)”。
- 挑战想法:帮助孩子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是事实?有没有其他可能?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我能应对吗?
- 行为实验/布置“家庭作业”:鼓励孩子尝试新的、更积极的行为,并记录结果,一个害怕社交的孩子,可以尝试“今天主动和一位同学说一句话”。
- 适用问题: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行为问题(如攻击、退缩)、学习困难。
叙事疗法
鼓励孩子将自己与“问题”分离开来,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
- 核心原理:孩子不是“问题孩子”,而是“被问题困扰的孩子”,通过“外化”问题,削弱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并帮助孩子发现和放大自己生命中“例外”的时刻和自身的“闪光点”。
- 如何操作:
- 命名问题:给问题起一个名字,如“生气怪兽”、“胆小鬼”、“拖延虫”。
- 探索影响:讨论“生气怪兽”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它让你做了什么不想做的事?
- 寻找“例外”:有没有什么时候“生气怪兽”没有出现或者力量变弱了?当时发生了什么?(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和资源来应对问题的)
- 重写故事:将孩子的经历从“被问题控制”的故事,重写为“我如何战胜问题”的英雄故事。
- 适用问题:低自尊、行为问题、创伤经历、被霸凌等。
父母教养辅导
很多时候,孩子的改变需要从家庭系统的改变开始。
- 核心原理: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治疗师,通过教育父母,改变其教养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 如何操作:
- 教育:向父母解释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
- 技能训练:教授父母积极的沟通技巧(如“我”信息表达)、有效的行为管理策略(如正强化、设定清晰界限)、情绪调节方法等。
- 家庭会议:组织家庭会议,让每个成员都有表达的机会,共同制定家庭规则。
- 适用问题:几乎所有与儿童行为和情绪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当问题与家庭互动模式密切相关时。
辅导的基本流程
一次完整的心理辅导通常包括以下阶段:
-
建立关系与评估:
- 初次见面,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 与家长(或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孩子的问题、成长史、家庭环境等。
- 综合信息,对孩子的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并与家长共同制定辅导目标。
-
制定与实施辅导计划:
- 根据评估结果和孩子的特点,选择并整合上述方法。
- 开始定期辅导,通常每周一次,每次45-50分钟。
- 在辅导中,运用倾听、共情、鼓励等技术,帮助孩子探索内心,学习新技能。
-
结束与巩固:
- 当辅导目标基本达成时,逐步减少辅导频率。
- 与孩子回顾辅导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强化他们的内在力量。
- 帮助孩子和家长将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家长和老师的配合要点
心理辅导不是辅导师的“独角戏”,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 信任与支持:信任辅导师的专业性,并鼓励孩子参与辅导。
- 保持一致性:在家中或学校,尽量采用辅导师建议的沟通和行为管理方式,保持教育方式的一致性。
- 耐心与接纳: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会有反复,请保持耐心,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即使接纳他的行为,也要接纳他这个人。
- 积极关注:多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和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 有效沟通:定期与辅导师沟通孩子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共同商讨对策。
- 照顾好自己:照顾有心理困扰的孩子对家长是巨大的挑战,请确保自己有休息和情绪支持的时间,只有家长状态好,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或行为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的儿童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他们能提供更精准的评估和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