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如何写好带和的议论文,核心论点与结构怎么设计?

怀“和”之心,行“和”之道

古人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从宇宙星辰的有序运转,到四季轮回的自然更迭,“和”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是天地运行的法则,于人类社会而言,“和”更是一种深邃的智慧与至高的境界,它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不是一团和气的表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包容的胸怀、一种共赢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应怀“和”之心,行“和”之道,以成就个人、和谐社会、强盛国家。

如何写好带和的议论文,核心论点与结构怎么设计?-图1

怀“和”之心,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石。

“和”的起点,在于内心的和谐与安宁,一个内心充满戾气、偏执与矛盾的人,纵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与地位,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和”,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智慧;是道家的“阴阳调和”,是顺应自然,寻求平衡的豁达,它要求我们与自我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的缺点和平共处,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也要求我们与他人和睦,懂得换位思考,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处境与感受,用宽容与善意化解人际间的摩擦,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和而不同”,真正的君子,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又能尊重并欣赏他人的不同,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交流中共同进步,这种内心的“和”,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行走于世最坚实的铠甲。

行“和”之道,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关键。

如果说内心的“和”是根基,那么社会层面的“和”便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的社会,这种“和”,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主流,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多元文化,求同存异,美美与共,而非以自身的标准去评判甚至排斥异质文化,这种“和”,也体现在对社会规则的共同遵守与维护,法律与道德是社会的“压舱石”,它们划定了行为的边界,保障了每个人的权利,当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规则内行事,在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中互动,社会便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反之,若人人只强调自我,无视他人,社会便会陷入零和博弈的泥潭,冲突与对立将无处不在,行“和”之道,就是要倡导合作,共享发展成果,让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暖与善意。

行“和”之道,是实现国家发展的保障。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和”更是国家间交往的黄金法则与国家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处世哲学,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经济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无异于缘木求鱼,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对话协商,而非对抗冲突;坚持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才能携手应对挑战,共同开创美好未来,对内而言,“和”则意味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一个国家内部,如果阶层对立、族群撕裂,发展便无从谈起,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攻克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持续繁荣。

“和”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和”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创造新的可能,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行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先修一颗“和”之心,再行一段“和”之道,当个人的内心充满阳光,当社会的氛围温暖融洽,当国家间的关系和谐共处,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繁荣的世界,这,便是“和”的伟力,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