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课后群辅导真的能提升成绩吗?家长该如何高效参与?

什么是课后群辅导?

课后群辅导,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或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建立一个包含学生(有时也包括家长)的群组,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后辅导活动。

课后群辅导真的能提升成绩吗?家长该如何高效参与?-图1

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拉到一个群里聊天,而是一种结构化的、补充性的教学延伸。


课后群辅导的常见形式与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群辅导的形式和内容也多种多样:

  1. 作业答疑型(最常见)

    •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遇到问题,可以在群里提问,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解答,老师通常会公布作业答案,并对典型错误进行讲解。
    • 目的:及时解决学习障碍,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2. 知识点预习/复习型

    • 老师在课前发布下节课要讲的重点内容提纲、相关阅读材料或短视频,引导学生预习;或在课后发布知识框架图、易错点总结,帮助学生复习。
    • 目的: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 专题讲解型

    • 针对某个重点、难点或考试热点,老师进行集中的文字、语音或短视频讲解。“数学函数专题”、“英语时态辨析”等。
    • 目的:突破学习瓶颈,进行专项能力提升。
  4. 学习监督与打卡型

    • 老师布置每日学习任务(如背单词、读课文、做口算),学生在群里完成并“打卡”,老师进行统计和鼓励。
    • 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同伴压力和群体氛围进行自律监督。
  5. 资源分享型

    • 老师分享与学科相关的优质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文章、在线学习网站、有趣的科普视频、有用的学习工具App等。
    • 目的: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群辅导的优势

  1. 及时性与便捷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问,老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如下班后、午休)进行解答,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高效性:一个问题提出后,老师可以一次性回答,所有看到的学生都能受益,避免了重复答疑。
  3. 营造学习氛围:群内积极提问、踊跃回答的氛围,能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信息通畅:学校或老师可以快速、准确地通知课程安排、考试信息、活动通知等,确保信息传达到位。
  5. 个性化与普惠性结合:老师在群里讲解共性问题,同时也能关注到个别学生的提问,实现一定程度的个性化辅导,对于内向不敢当面提问的学生,群内提问是很好的渠道。

课后群辅导的挑战与潜在问题

  1. 信息过载与“刷屏”:如果管理不当,群内消息会非常频繁,重要的通知容易被淹没,造成“信息焦虑”。
  2. 互动深度有限:文字沟通难以传递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可能导致误解,对于复杂问题,文字或语音的讲解效果远不如面对面的互动。
  3. “蹭课”与依赖心理:部分学生可能产生依赖心理,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愿独立思考,直接在群里“伸手要答案”,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师负担加重:老师需要花费大量业余时间管理群聊、回答问题,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影响其正常休息和生活。
  5. 管理难度大:如何保证讨论的专注性(避免闲聊)、如何处理学生的负面情绪、如何保护学生隐私等,都是管理上的挑战。

如何有效开展课后群辅导?(给老师的建议)

  1. 明确群规,严格管理

    • 建群之初就应公布群规,提问需清晰描述问题、禁止发布与学习无关的广告和链接、文明用语、规定答疑时间段等。
    • 指定管理员(如课代表)协助管理,及时处理违规信息。
  2. ,避免刷屏

    • 发布信息要分类:使用“群公告”、“群文件”等功能,将通知、作业、资料等分门别类,方便查找。
    • 善用@功能:在需要特定学生或全体成员注意时使用,避免无关信息打扰。
    • 集中答疑:可以规定每天固定的1-2个时间段为“答疑时间”,其他时间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先互相讨论。
  3. 引导互动,而非“喂饭”

    • 鼓励“引导式”提问:要求学生提问时,先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卡在哪里,而不是直接抛出问题。
    • 鼓励“生生互动”:当学生提问时,老师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尝试回答,形成“学生教学生”的氛围,最后老师再做总结和升华。
  4. 控制频率,保护自己

    • 合理设定群辅导的频率和时长,避免24小时在线,要明确告知学生老师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管理好学生的预期。
    • 学会使用“快捷回复”等功能,提高效率。
  5. 善用工具,提升效果

    可以结合小程序、在线文档、思维导图工具等,让资料分享和互动形式更丰富。


如何选择和利用好课后群辅导?(给家长和学生的建议)

  1. 明确目的,理性看待

    • 群辅导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课堂学习和独立思考,要把它看作是解决疑难、获取资源的渠道,而不是依赖的“拐杖”。
  2. 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不要只做“潜水员”,遇到问题先自己钻研,实在解决不了再在群里清晰、礼貌地提问,积极参与群内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3. 学会筛选,高效利用

    群内信息繁多,要学会快速筛选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对于重要的通知和资料,及时收藏或保存。

  4. 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

    如果对群辅导的安排有疑问,或者发现群内有不和谐的现象,可以私下与老师沟通,共同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后群辅导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连接课堂与家庭的桥梁,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利器;用得不好,它则会成为负担和干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需要正确认识、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才能让它真正服务于学习,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