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古代名人议论文素材如何选材才能让论证更出彩?

素材分类与核心论点

我们可以将古代名人按照其核心精神品质进行分类,这样在使用时可以快速定位。

古代名人议论文素材如何选材才能让论证更出彩?-图1


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这类人物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屈原 (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78年)

  • 核心精神: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追求理想的执着。
  • 经典事迹:
    • 《离骚》抒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现了他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
    • 沉江明志: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万念俱灰,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 美政理想: 主张“美政”,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却因遭小人谗毁而被流放。
  • 适用论点:
    •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 坚守理想与信念。
    •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 面对挫折,不屈不挠。
  • 写作示例:

    爱国,是刻在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基因,当楚国郢都的烽烟燃起,当奸佞的谗言如利刃般刺穿胸膛,屈原选择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他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将一腔热血与忠诚,融入了汨罗江的滚滚波涛,他的纵身一跃,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精神的永恒,这“上下求索”的身影,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岳飞 (1103年—1142年)

  • 核心精神: 精忠报国、忠勇双全、治军严明。
  • 经典事迹:
    • “岳母刺字”: 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 组建岳家军: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战功赫赫,成为抗金的中流砥柱。
    • 壮志未酬: 正要挥师北上,直捣黄龙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
  • 适用论点:
    • 忠诚与担当。
    • 个人的力量可以影响时代。
    •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 悲剧英雄的力量。
  • 写作示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的满腔怒火,不仅来自对敌人的仇恨,更来自对“靖康耻,犹未雪”的切肤之痛,母亲“精忠报国”的嘱托,早已融入他的血脉,化为每一次冲锋陷阵的动力,岳家军的旗帜所向,是失地的故土,是民族的尊严,时代的悲剧在于,英雄的剑锋,有时竟会指向自己,风波亭的风雨,浇不灭他“收拾旧山河”的壮志,反而让“精忠报国”四个字,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成为永不磨灭的丰碑。


坚韧不拔与逆境成长

这类人物身处逆境,却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司马迁 (约公元前145年—不可考)

  • 核心精神: 忍辱负重的坚韧、究天人之际的史学追求、为历史负责的使命感。
  • 经典事迹:
    • 李陵之祸: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是极大的耻辱。
    • 发愤著书: 在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情况下,他“隐忍苟活”,发愤著成《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体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 适用论点:
    •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 真正的强大是精神上的不屈。
    • 目标与信念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与奉献。
  • 写作示例:

    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谁能想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背后,是怎样一场血与火的淬炼?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他的人生坠入了深渊,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痛苦中,他没有被屈辱击垮,他选择了“隐忍苟活”,因为他的心中有一座比生命更重的“泰山”——那部属于历史的《史记》,正是这份超越个人荣辱的使命感,让他将所有的血泪与愤懑,都化作了笔下流淌的千古绝唱。

苏轼 (1037年—1101年)

  • 核心精神: 随缘自适的豁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民请命的赤子之心。
  • 经典事迹:
    • 乌台诗案: 因诗获罪,被贬黄州,生活困苦。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黄州,他开垦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写下了《定风波》《赤壁赋》等旷世名篇,将苦难化为诗意。
    • 多地为官: 无论被贬到哪里,他都心系百姓,兴修水利,改善民生,深受爱戴。
  • 适用论点:
    • 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
    • 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与诗意。
    • 真正的强大是与生活和解的能力。
    • 才华不应被逆境埋没。
  • 写作示例: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风雨兼程的旅行,那么苏轼无疑是那位手持竹杖、脚芒鞋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行者,乌台诗案,将他的人生从云端打入谷底,贬谪之路,一走就是半生,他并未在泥泞中沉沦,在黄州的赤壁,他看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在风雨中,他感悟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他告诉我们,生活的境遇或许无法选择,但面对境遇的心态,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


革新变法与开拓进取

这类人物敢于挑战旧制度、旧思想,勇于创新和变革。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

  • 核心精神: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勇气、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 经典事迹:
    • 推行“熙宁变法”: 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旨在富国强兵。
    • 不畏艰难: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但他意志坚定,不因流言蜚语而动摇。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句话是他改革精神的集中体现。
  • 适用论点:
    • 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
    •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坚持真理,不畏人言。
    • 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困境。
  • 写作示例:

    北宋的天空,因王安石的变法而风云激荡,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却怀揣着“富国强兵”的宏大理想,向盘根错节的旧制度发起了挑战。“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掷地有声的宣言,是何等的气魄!他深知变法之路必将荆棘丛生,但他更清楚,因循守旧只会让国家走向衰亡,尽管最终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