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团体心理辅导计划书,如何有效设计实施方案?

《[团体名称]》团体心理辅导计划书


团体名称

示例:

团体心理辅导计划书,如何有效设计实施方案?-图1

  • 阳光心语:大学生压力与情绪管理成长小组
  • 职场“心”力量:企业员工压力应对与效能提升团体
  • “绘”见自我:艺术表达与自我探索团体

团体背景与理论基础

团体背景:

  • 问题陈述: 简述当前目标群体普遍面临的心理困扰或发展需求。“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人际、就业等多重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压力应对和情绪调节能力,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 需求分析: 基于问题陈述,分析开展本次团体辅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团体互动和支持,可以帮助成员学习压力管理技巧,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建立积极的同伴支持网络。”

理论基础:

  • 团体动力学: 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场,成员在互动中彼此影响,通过观察、模仿、反馈等方式促进个人成长。
  • 认知行为理论: 认为情绪和行为并非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信念、想法)所决定,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识别和改变非适应性认知,建立更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和真诚一致,相信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团体领导者应营造一个安全、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的自我探索和潜能发挥。
  • 社会支持理论: 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团体为成员提供了一个获得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的平台。

团体目标

总体目标:

  • 宏观地描述团体希望达成的最终效果。“帮助成员提升压力管理能力,学会有效调节情绪,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并构建互助的同伴支持系统,从而促进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具体目标:

  • 使用可观察、可衡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 认知层面: 帮助成员识别个人压力源,了解压力对身心的影响;认知并挑战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 情感层面: 成员能够安全地表达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体验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降低孤独感。
    • 行为层面: 成员掌握至少2-3种实用的压力应对技巧(如正念、放松训练、时间管理);学会使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处理人际冲突。
    • 人际层面: 建立一个开放、信任的团体氛围;成员之间形成互助支持的同伴关系。

团体对象与招募

团体对象:

  • 目标人群: 明确团体服务对象。“本校在读本科生,感觉近期压力较大,希望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并愿意在团体中分享和成长的在校学生。”
  • 招募人数: 8-12人(这个规模既能保证充分的互动,又能让每位成员有足够的表达机会)。
  • 筛选标准:
    • 纳入标准: 自愿报名;符合目标人群特征;能保证全程参与(通常要求无特殊理由缺席不超过1次)。
    • 排除标准: 有严重精神疾病史(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如有自伤、自杀风险);正在接受个体心理治疗且治疗师不建议参加团体。

招募方式:

  • 海报宣传:在校园公告栏、教学楼、宿舍楼张贴。
  • 线上宣传:通过学校心理中心公众号、学生微信群、QQ群发布招募信息。
  • 教师/辅导员推荐:由相关老师推荐有潜在需求的学生。
  • 现场说明会:举办一场简短的说明会,详细介绍团体目标和安排,并现场答疑。

筛选方式:

  • 填写报名表: 收集基本信息和参与动机。
  • 一对一访谈(15-20分钟): 由带领者进行,目的是:
    • 评估成员是否符合团体标准。
    • 了解成员的期望和目标,进行初步匹配。
    • 建立初步关系,解释团体规则。
    • 回答成员的疑问。

团体性质、时间与地点

团体性质:

  • 封闭式团体: 一旦开始,不再接纳新成员,这有助于建立安全、稳定的团体氛围,增强凝聚力。
  • 发展性/成长性团体: 侧重于促进成员的个人成长和潜能发挥,而非治疗已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

团体时间:

  • 频率: 每周1次。
  • 时长: 每次90-120分钟。
  • 总期数: 共6-8次。
  • 具体安排: 2025年10月11日至11月22日,每周三下午15:00-16:30。

团体地点:

  • 安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团体辅导室或活动室,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和互动。

团体带领者

  • 带领者: [姓名],[资质,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等]。
  • 协作者/观察员(可选): [姓名],[资质],主要负责协助活动、记录观察、在带领者需要时提供支持。
  • 个人优势: 简述带领者在相关领域的经验、技能和个人特质,“拥有5年团体辅导经验,擅长认知行为疗法和表达性艺术治疗,具备良好的倾听、共情和引导能力。”

团体活动方案(以8次团体为例)

次序 主题 目标 与流程 所需材料
第1次 相遇与相知:建立安全圈 打破陌生,建立信任,明确团体契约。 暖场:“名字接龙”或“一句话介绍自己”;
主题讨论:“我为什么来?”;
制定团体契约(保密、尊重、准时、真诚等);
主题活动:“我的自画像”或“生命线”;
总结与预告。
签字笔、大白纸、彩色笔、契约海报
第2次 压力“画像”:我的压力源 识别个人压力源,了解压力的身心反应。 暖场:“压力气球”;
理论分享:压力ABC模型简介;
练习:“压力源清单”绘制;
分享与反馈: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压力清单;
总结与作业:记录一周的压力事件。
A4纸、彩笔、压力ABC模型图
第3次 情绪“调色盘”:识别与接纳 学习识别和命名情绪,接纳情绪的合理性。 暖场:“情绪猜猜乐”;
理论分享:情绪的功能与“接纳承诺疗法”理念;
活动:“情绪温度计”或“情绪日记”;
讨论:“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总结与作业:尝试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情绪。
情绪卡片、日记本
第4次 认知“转换镜”:挑战非理性信念 识别自动化负性思维,学习认知重构技巧。 暖场:“想法拍卖会”;
理论分享:认知扭曲类型(如非黑即白、灾难化等);
练习:“思维记录表”填写与重构;
角色扮演:用新的认知应对旧情境;
总结与作业:实践认知重构。
思维记录表、案例卡片
第5次 资源“工具箱”:应对策略探索 学习并实践多种压力应对和放松技巧。 暖场:“肌肉渐进式放松”体验;
技能教学:正念呼吸、时间管理、问题解决五步法等;
分组体验:选择一种技巧进行小组练习;
“我的应对工具箱”:每人写下对自己最有效的3个方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