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传承中寻根,在创新中致远
传统,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是文化基因的密码,它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远古蜿蜒而来,裹挟着历史的尘埃,沉淀着先辈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在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我们面临着“传承什么”、“如何传承”的时代叩问,我认为,真正的传承,绝非对旧有形式的固守与复刻,而应是一种“于传承中寻根,在创新中致远”的辩证统一。

传承,是寻根溯源,守住文化自信的“压舱石”。
一个民族若失却了传统,便如无根之萍,飘摇无依,传统是我们的“根”,它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与价值观念,从“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到“道法自然”的道家智慧;从唐诗宋词的璀璨瑰丽,到水墨丹青的意境悠远;从春节的团圆喜庆,到端午的家国情怀……这些传统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精神标识,传承传统,意味着我们要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其肌理,理解其精髓,它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有一份从容与笃定;在文化自信日益重要的今天,它能为我们提供最坚实的底气,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不迷失方向,传承是根基,是起点,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传承,非故步自封,而是革故鼎新,注入时代活力的“催化剂”。
传承绝非“博物馆式”的静态封存,如果将传统供奉于神坛,束之高阁,使其脱离当代生活,它便会失去生命力,沦为僵化的符号,真正的传承,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创造,它要求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智慧,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君不见,故宫博物院一改昔日严肃刻板的形象,通过“故宫文创”、“数字故宫”等年轻化的表达,让六百年的紫禁城“活”了起来,吸引了无数年轻粉丝,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可亲、可感、可消费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君不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洛神赋》《唐宫夜宴》等古典美学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用震撼人心的视听语言,唤醒了深埋于国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这些成功的案例无不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唯有让传统与时代同频共振,赋予其新的内涵与形式,它才能真正跨越时空,被新一代人所理解和热爱,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传承,是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论”。
传承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停留在欣赏与研究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精神内核融入日常,成为个人修养与社会风尚的一部分,传承“孝”文化,不应只是背诵“父母在,不远游”,而应是常回家看看,是陪伴与关爱;传承“勤”文化,不应只是听祖辈讲述“粒粒皆辛苦”,而应是珍惜当下,是奋斗与担当;传承“和”文化,不应只是背诵“和为贵”,而应是待人谦和,是包容与合作。
当我们将传统的美德与智慧,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体现在一言一行、一茶一饭之中时,传承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这种由内而外的实践,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塑造,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践行传统,我们的社会便会更加和谐、温暖,充满人文关怀。
对待传统,我们当怀有敬畏之心,更要有创新之勇,我们要做传统的守护者,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守住文化之根;我们更要做传统的开拓者,用时代的眼光去激活其生命力,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寻得民族的根与魂,在创新中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让这条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