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双减”政策前的黄金时代(约2025年7月前)
在这个阶段,课外辅导,尤其是学科类培训,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持续增长的“刚需”市场。

市场规模估算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市场规模的估算口径不一,但普遍认为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 广义市场(含非学科类): 综合各方机构(如艾瑞咨询、头豹研究院等)的报告,2025-2025年,中国课外辅导市场的总规模普遍被认为在 8000亿至1.2万亿元人民币 之间,这个数字包括了K-12(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科类培训、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
 - 核心市场(K-12学科类): K-12学科类培训是绝对的核心,占据了市场的约 70%-80% 的份额,在2025年,其市场规模大约在 6000亿至8000亿元 之间,并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高速增长。
 - 驱动因素:
- 升学压力: 中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使得家长和学生将课外辅导视为提升成绩、进入好学校的关键途径。
 - 教育焦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心态,催生了巨大的内卷需求。
 - 城镇化与家庭收入提升: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其有更强的意愿和能力为子女的教育进行额外投资。
 - 资本涌入: 巨额资本的进入,加速了市场的扩张和机构的规模化。
 
 
市场特点
- 高度分散与高度集中并存: 存在大量区域性中小型培训机构,同时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等巨头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 线上线下融合: 线下教学是主流,但线上直播、双师模式等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 “预付费”模式: 普遍采用先收费、后上课的模式,导致机构现金流充裕,但也埋下了“跑路”的风险。
 
第二阶段:“双减”政策剧变后的新格局(2025年7月至今)
202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对整个行业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
市场规模的“断崖式”下跌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负”,直接切断了学科类培训的商业化路径。
- 
学科类培训: 政策明确规定,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这意味着学科类培训失去了最主要的授课时段和盈利来源。
- 市场规模锐减: K-12学科类培训的市场规模从近8000亿元,暴跌超过90%,萎缩至一个极小的“地下”或“高端”家教市场,据官方数据,全国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90%。
 - 机构转型或倒闭: 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市值蒸发超过90%,被迫进行大规模裁员、关闭K-9(小学至初中)学科业务,全国数十万家学科类培训机构或倒闭,或艰难转型。
 
 - 
非学科类培训: 政策将体育、艺术、科技等培训定义为“非学科类”,并鼓励其发展,但同样被纳入严格监管。
- 市场规模: 非学科类培训的市场规模在“双减”前大约在2000-3000亿元,政策后,部分从学科类转移过来的需求和资本涌入,使其规模有所增长,但增速受到严格监管(如资金监管、收费限制)的制约,目前市场规模估算在 2500亿至3500亿元 之间,成为市场的新主体。
 
 
当前市场结构
- 学科类培训: 几乎完全消失,仅剩下少量合规的、由学校或非营利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以及少量不合规的“一对一”或“小班”家教,风险高、价格昂贵。
 - 非学科类培训(“素质教育”): 成为市场的新主角。
- 主要品类:
- 艺术类: 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
 - 体育类: 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体能训练等。
 - 科创类: 编程、机器人、科学实验等。
 
 - 市场特点: 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同样面临监管趋严、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 主要品类:
 - 高中阶段学科培训: 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K-9),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并未被完全禁止,但同样受到严格规范(如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不得上市融资等),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面向有高考冲刺需求的学生。
 
第三阶段:未来展望与趋势分析
“双减”之后,课外辅导市场并未消失,而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市场规模预测
- 整体市场: 预计未来几年,整个课外辅导市场将围绕 3000亿至4500亿元 的规模波动,远小于“双减”前的万亿市场,这个市场将由非学科类培训和合规的高中学科培训共同构成。
 - 增长动力: 不再是“应试刚需”,而是素质教育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增长将更加平稳,受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响会更明显。
 
主要发展趋势
- 监管常态化与规范化: 对所有校外培训(包括非学科类)的监管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在预收费资金监管、师资资质、广告宣传等方面,将越来越严格。
 - 素质教育成为主流: 家长和学生的目标从“提分”转向“育人”,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兴趣培养和身心健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
 - 技术深度融合:
- AI+教育: AI技术将在个性化学习、作业辅导、语言学习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服务。
 - 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 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将成为主流,尤其是在非学科类培训中。
 
 - 产品与服务创新:
- 营地教育/研学旅行: 结合旅行和教育的模式受到欢迎。
 - 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 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未来发展问题提供专业服务。
 - 家庭教育指导: 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 市场集中度提升: 经历过洗牌后,资金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运营规范的机构将更具优势,市场可能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 时期 | 市场规模 | 市场特点 | 主要驱动力 | 
|---|---|---|---|
| “双减”前 | 约8000亿-1.2万亿元 (K-12学科类为主) | 学科类培训一枝独秀,资本涌入,高度内卷 | 应试教育、升学焦虑、中产崛起 | 
| “双减”后 | 约3000亿-4500亿元 (非学科类为主) | 学科类市场基本出清,素质教育成为新主角 | 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政策引导 | 
| 未来趋势 | 围绕3000亿-4500亿元规模波动 | 监管常态化、技术深度融合、产品服务创新 | 综合素质、AI赋能、家庭教育 | 
中国的课外辅导市场已经从一个“野蛮生长”的应试产业,彻底转型为一个在严格监管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更加规范和多元的新兴服务市场,其规模虽然大幅缩水,但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存在,关键在于能否适应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