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节俭过时了吗?当下还需倡导节俭吗?

于细微处见精神,让节俭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古老的箴言,穿越千年历史,依然振聋发聩,节俭,这个看似朴素简单的词汇,实则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密码,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石,更是国家行稳致远的智慧源泉,在今天这个物质日益丰裕的时代,重提节俭,并非要我们回归清贫苦行,而是要我们于细微处见精神,让节俭内化为一种自觉,外化为一种风尚,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节俭过时了吗?当下还需倡导节俭吗?-图1

节俭,是修身立德的传统美德,是抵御浮躁的“压舱石”。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并非吝啬,而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对资源的珍惜和对欲望的克制,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一个人若能长期保持节俭的习惯,便能摒弃浮华与虚荣,沉淀内心的浮躁与喧嚣,北宋名臣范仲淹“划粥断齑”,生活清贫,却胸怀天下,最终成为一代贤相;晚清名臣曾国藩,虽位极人臣,却始终要求家人“守俭”,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正是这种俭以养德的品格,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节操,反观当下,一些年轻人信奉“精致穷”,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陷入“月光族”甚至“负债族”的怪圈,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精神空虚,缺乏抵御生活风浪的定力,重拾节俭之美,是当代青年抵御消费主义诱惑、涵养高尚品格的必修课。

节俭,是应对挑战的时代智慧,是永续发展的“助推器”。

如果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节俭是生存的必需;那么在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节俭则是一种关乎未来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安全等多重挑战,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论是“光盘行动”的倡导,还是对“双碳”目标的追求,都深刻揭示了节俭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节俭,意味着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环境的友好保护,对科技的创新驱动,它推动着我们从“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高效率”的绿色发展道路,一个懂得节俭的民族,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节俭,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是全民参与的“必修课”。

节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可以是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可以是按需点餐、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尊重每一份劳动成果;可以是选择简约包装、自带购物袋,为减少白色污染贡献一份力量;更可以是理性消费、拒绝攀比,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而非物质上的堆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历史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节俭,是个人品德的试金石,是社会文明的晴雨表,更是国家兴衰的清醒剂,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将节俭融入血脉,化为习惯,当每个人都成为节俭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我们不仅能够收获一个更加丰盈、更有尊严的个人生活,更能共同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节俭这一古老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