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辅导员小组讨论如何破解学生工作新难题?

辅导员小组讨论的核心目的

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不同的目标决定了讨论的形式和内容。

辅导员小组讨论如何破解学生工作新难题?-图1

  1. 信息同步与工作部署: 定期通报学生情况、学院政策、工作重点,确保信息在团队内对齐。
  2. 问题研讨与经验分享: 针对棘手的学生个案(如心理危机、学业困难、人际矛盾等)进行集体“会诊”,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 政策学习与能力提升: 共同学习新的教育政策、心理健康知识、危机干预技巧等,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4. 工作创新与流程优化: 探讨如何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办事流程、开发新的教育活动等。
  5. 团队建设与情感支持: 增进辅导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一个可以相互倾诉、获得支持的团队氛围。

高效小组讨论的完整流程

一个成功的讨论通常分为会前、会中和会后三个阶段。

会前准备

明确主题与目标

  • 主持人/组织者需要清晰地定义本次讨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达成的共识。“主题是‘如何有效应对大一新生的普遍性学业适应问题’,目标是形成3-5条可操作的建议。”

制定议程

  • 将大主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议题,并为每个议题分配时间。
  • 议程示例:
    • 开场与破冰 (5分钟): 快速分享本周工作中的一个“小确幸”或“小挑战”。
    • 问题现状分析 (15分钟): 各年级/专业辅导员简要汇报本年级学生学业适应的具体表现。
    • 成功经验分享 (20分钟): 请有经验的辅导员分享自己过往的有效做法。
    • 集体头脑风暴 (20分钟): 针对共性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总结与行动 (10分钟): 整理方案,明确下一步行动计划和负责人。
    • 自由交流 (5分钟): 其他未尽事宜。

发起通知与材料

  • 提前1-2天发布会议通知,明确时间、地点、主题、议程
  • 如果需要,提前分发相关背景材料(如学生数据、案例简介、政策文件等),让参与者有备而来。

会中引导与控制

开场与暖场

  • 主持人开场,重申本次讨论的目标和议程,强调会议规则(如:手机静音、积极发言、尊重他人等)。
  • 用一个简短的破冰活动让大家快速进入状态。

按议程推进

  • 主持人是关键,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节奏,确保每个议题都得到充分讨论。
  • 引导讨论: 当讨论偏离主题或陷入僵局时,主持人要及时拉回。“我们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为了时间,我们先聚焦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上,其他问题会后单独探讨。”
  • 鼓励参与: 主持人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对于比较内向的辅导员,可以点名邀请:“XX老师,您对这个案例有什么看法?”

记录要点

  • 指定一名记录员,或由主持人兼任,实时记录讨论的关键观点、不同意见、达成的共识以及待办事项。
  • 记录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会后整理。

总结与收尾

  • 在每个议题结束时,主持人用1-2分钟进行小结,确保大家理解当前讨论的成果。
  • 在所有议程结束后,进行最终总结
    • 回顾本次讨论达成的共识和形成的方案。
    • 明确行动项: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完成。
    •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贡献。

会后跟进

整理并分发纪要

  • 会后24小时内,将整理好的会议纪要发给所有参与者。
  • 纪要应包含:会议基本信息、核心讨论内容、明确的行动项

跟进行动项

  • 主持人或负责人需要定期跟进各项任务的进展,确保讨论的成果能够落地,而不是“会上一片火热,会后无人问津”。

讨论中的角色分工

为了让讨论更顺畅,可以明确以下几个角色(可由一人兼任或多角色轮换):

  • 主持人/引导者: 控制流程、引导方向、管理时间、确保目标达成。
  • 记录员: 记录关键信息、决策和行动项。
  • 时间官: 专门负责提醒时间,确保议程不被拖延。
  • 参与者: 积极贡献想法、认真倾听、提出建设性意见、支持团队决策。

辅导员小组讨论的常见议题

  • 学生事务类:
    • 如何处理XX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
    • 如何有效进行贫困生认定与资助育人工作?
    • 针对毕业生就业难,我们能提供哪些精准帮扶?
    • 如何提升班级学风建设的有效性?
  • 职业发展类:
    •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 如何平衡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与科研、个人发展?
    • 新入职辅导员如何快速适应角色?
  • 政策与理论类:
    • 学习并解读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 探讨“00后”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与沟通策略。
    • 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

让讨论更高效的实用技巧

  • 头脑风暴法: 在寻求创意时,强调“不评判、不批评、追求数量”,鼓励天马行空的想法。
  • 六顶思考帽法: 从不同角度(信息、情感、批判、乐观、创意、管理)审视同一个问题,使讨论更全面。
  • “是的,”法则: 当他人提出观点时,先肯定(“是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补充和发展(“而且我们可以…”),而不是直接否定(“”)。
  • 使用白板/共享文档: 将观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思路、激发灵感。

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 避免“一言堂”: 主持人要警惕自己或某个人主导整个讨论。
  • 避免“跑题”: 一旦偏离,及时温和地拉回正轨。
  • 避免“空谈”: 讨论最终要落到“怎么做”上,必须有具体的行动方案。
  • 营造安全氛围: 讨论敏感问题(如学生自杀、性骚扰等)时,必须强调保密原则,确保大家可以坦诚交流,不必担心信息泄露。
  • 区分“讨论”与“决策”: 有时讨论是为了集思广益,有时是为了做出决策,主持人要明确本次会议的性质,如果是决策,需要明确决策机制(如少数服从多数、领导拍板等)。

希望这份详细的指南能对你有所帮助!一次成功的辅导员小组讨论,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凝聚团队力量,提升整个学生工作队伍的战斗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