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面上《工程材料》的教材版本众多(如王章忠、崔忠圻、邵红红等版本),每一本的习题和章节顺序都略有不同,因此我无法直接提供一份与您手头教材完全匹配的、带有页码的完整答案集。

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份更全面、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包括:
- 核心知识点梳理:帮你掌握解题的“钥匙”。
- 典型例题与精解:覆盖各章节重点题型,展示解题思路。
- 学习资源推荐:找到最适合你的“答案书”。
- 高效学习建议:如何从根本上学会解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
核心知识点梳理(解题基础)
工程材料的学习围绕“成分-组织-性能-工艺-应用”这条主线展开,掌握了这些核心概念,大部分题目都能迎刃而解。
| 章节 | 核心知识点 | 常见考点/题型 |
|---|---|---|
| 第1章 材料的性能 | - 力学性能:强度(σs, σb)、塑性(δ, ψ)、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 - 物理/化学性能:密度、熔点、导电性、耐腐蚀性。 |
解释名词(如屈服强度、布氏硬度)。 分析不同工况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簧、齿轮、刀具)。 比较不同性能指标的工程意义。 |
| 第2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 - 晶体结构: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的晶胞、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 - 实际晶体:晶格缺陷(点、线、面缺陷)。 - 结晶:过冷度、形核与长大、同素异构转变。 |
画出三种常见晶胞,并计算相关参数。 分析晶格缺陷对材料性能(如强度、塑性)的影响。 画出 Fe-Fe₃C 相图中的冷却曲线,并分析结晶过程。 |
| 第3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 - 塑性变形:滑移、孪生、加工硬化。 - 回复与再结晶:消除内应力、恢复塑性的条件。 - 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 |
解释加工硬化的现象、原因及利弊。 分析冷轧后的钢板为何需要再退火处理。 比较冷、热加工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 第4章 铁碳合金 | - Fe-Fe₃C 相图:各相(F, A, Fe₃C)、各相区、特性点(A1, A3, Acm, C, S, E)、各线。 - 典型合金结晶过程分析: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P, F, Fe₃CII, L'd)和相组成物(F, Fe₃C)。 - 含碳量对钢性能的影响。 |
画图题:默写 Fe-Fe₃C 相图,并标注所有关键点和线。 分析计算题:给定含碳量,计算室温下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相对量(杠杆定律应用)。 应用分析题:分析不同含碳量的碳钢(如20钢、45钢、T8钢)的性能和用途。 |
| 第5章 钶的热处理 | -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工艺、组织及性能。 - 淬透性与淬硬性的区别。 - 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的原理和应用。 |
制定一个45钢制齿轮的完整热处理工艺,并说明每一步的目的。 比较T8钢和40钢淬火后硬度不同的原因。 解释“调质”处理的概念及其获得组织。 |
| 第6章 合金钢 | -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强化铁素体、细化晶粒、提高淬透性、形成特殊碳化物等。 - 常用合金钢:合金结构钢(渗碳钢、调质钢)、弹簧钢、轴承钢、工具钢、不锈钢。 |
解释为什么合金钢的淬透性优于碳钢? 分析20CrMnTi钢为什么适合制造齿轮,其热处理工艺特点是什么? 比较不锈钢、耐热钢、耐磨钢的性能特点和主要用途。 |
| 第7章 铸铁 | - 石墨化:两个阶段、影响因素。 - 常用铸铁:灰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蠕墨铸铁的组织、性能、牌号及应用。 |
分析铸铁的石墨形态对其性能的影响(片状 vs 球状)。 比较HT200、QT600-3、KTH350-10的性能和主要用途。 解释为什么灰铸铁的减振性优于钢。 |
| 第8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 - 铝合金:变形铝合金(防锈铝、硬铝、超硬铝)和铸造铝合金。 - 铜合金:黄铜(Cu-Zn)、青铜(Cu-Sn, Cu-Al)。 - 轴承合金:巴氏合金、铜基轴承合金。 |
解释铝合金的“时效强化”和“固溶强化”原理。 比较LY12(硬铝)和ZL102(铸造铝硅合金)的性能和用途。 分析H62黄铜和QSn4-3-7青铜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
| 第9章 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 | - 高分子材料:结构(线型、支链、体型)、性能(易老化、绝缘、减摩)。 - 陶瓷材料:性能(高硬度、脆性、耐高温、耐腐蚀)。 - 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的作用,性能特点(比强度高、可设计性强)。 |
解释为什么热固性塑料不能反复加热成型? 比较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的优缺点。 举例说明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优势。 |
典型例题与精解(实战演练)
以下是一些经典题型,并附有详细的解题思路。
例题1:杠杆定律计算(铁碳合金)
计算含碳量为0.60%的碳钢在室温下组织组成物(珠光体P和渗碳体Fe₃CII)的相对量。
解题思路:
- 画图定位:在Fe-Fe₃C相图上找到含碳量0.60%的垂直线。
- 确定关键点:该线在室温时与组织分界线相交,P和Fe₃CII的分界点是含碳量为0.77%的S点。
- 应用杠杆定律:杠杆定律的计算原则是“以总杠杆为1,支点到端点的距离之比等于另一端点的量之比”。
- 设珠光体P的相对量为W_P,渗碳体Fe₃CII的相对量为W_Fe₃CII。
- 总杠杆:
W_P + W_Fe₃CII = 100% - 根据杠杆定律:
W_P / W_Fe₃CII = (0.77% - 0.60%) / (0.60% - 0.00%)(注意:Fe₃CII是共晶渗碳体,其含碳量为6.69%,但组织组成物Fe₃CII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其起点是S点0.77%,终点是室温0%线,所以杠杆的“力臂”是含碳量之差) - 正确杠杆支点:应该是总杠杆的两个端点,即纯铁(0.00%)和渗碳体(6.69%),而S点(0.77%)是支点。
- 修正计算:
- 珠光体 的相对量:
W_P = (6.69% - 0.60%) / (6.69% - 0.00%) × 100% ≈ 91.03% - 二次渗碳体 的相对量:`W_Fe₃CII = (0.60% - 0.00%) / (6.69% - 0.00%) × 100% �
- 珠光体 的相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