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前政策调整下,评论类议论文如何精准发声?

评论类议论文,顾名思义,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热点事件、文学作品、政策法规或公众言论等发表见解、进行评价的议论文,它的核心在于“评”“论”,即先有评论的对象,后有基于该对象的论证和观点。

当前政策调整下,评论类议论文如何精准发声?-图1

这类文章在高考、中考以及各类社会评论中都非常常见,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评论类议论文的核心特点

  1. 对象明确性: 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评论靶子,这个靶子可以是一个事件(如“淄博烧烤”现象)、一个观点(如“内卷是年轻人的必经之路”)、一部作品(如电影《流浪地球》)或一种现象(如“直播带货”)。
  2. 观点鲜明性: 作者的态度必须明确,是支持、反对,还是辩证看待?文章的中心论点要清晰、有力,不能模棱两可。
  3. 论证深刻性: 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要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本质、影响和发展趋势,这是区分优秀与普通评论的关键。
  4. 逻辑严谨性: 论证过程要环环相扣,从提出观点到分析论证,再到得出结论,逻辑链条要完整、清晰。
  5. 语言精炼性: 评论类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简洁、有力量,避免口语化和冗余的表达。

评论类议论文的经典结构(“引-议-联-结”法)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实用的结构,尤其适合初学者和应试写作。

第一步:引(引论)—— 引入话题,提出观点

  • 目的: 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引出你要评论的对象,并亮明你的中心论点。

  • 方法:

    • 现象引入法: 描述一个与评论对象相关的社会热点或普遍现象,顺势引出话题。“‘淄博烧烤’的爆火,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狂欢,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人情味和真诚消费的渴望。”
    • 故事/案例引入法: 讲述一个具体的小故事或引用一个典型案例,引出评论对象。“一位外卖小哥在暴雨中为保护客户的餐品而摔倒的视频刷爆了网络,引发了我们对‘职业尊严’的广泛讨论。”
    • 名言/设问引入法: 引用一句名言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切入主题。“‘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歌词,在今天这个‘996’成为常态的时代,显得格外沉重,我们该如何看待工作与生活的失衡?”
  • 关键: “引”要快,不要绕圈子。 在引出话题后,紧接着用一句话亮明你的中心论点。

第二步:议(本论)—— 分析论证,支撑观点

这是文章的主体和核心,需要用2-3个分论点来支撑中心论点,每个分论点都需要独立的论证。

  • 方法:

    1. 是什么(阐释内涵): 深入剖析评论对象的本质、概念或核心特征,评论“内卷”,首先要解释什么是“内卷”,它和“竞争”有何不同。
    2. 为什么(分析原因/影响): 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分析其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这是论证的重点。
      • 原因分析: 可以从个人、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
      • 影响分析: 可以分析其对个人、群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3. 怎么办(提出对策): 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建议,这部分能体现文章的现实意义和作者的思考深度。
  • 技巧:

    • 分论点平行式: 几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并列支撑中心论点,评论“网红经济”,可以从“对消费市场的积极影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对行业监管的挑战”三个角度展开。
    • 分论点递进式: 分论点之间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评论“AI写作”,第一层写“AI写作的便捷性”,第二层写“AI写作对原创性的挑战”,第三层写“人类写作在AI时代应何去何从”。
  • 关键: “议”要透,要言之有物。 每个分论点后都要有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支撑,并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例子。

第三步:联(联系)—— 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 目的: 将评论对象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历史纵深或个人经验联系起来,使文章的立意更高远,更具普遍性和启发性。

  • 方法:

    • 联系社会现实: 将你的评论与当前的社会热点、国家政策或时代精神联系起来。
    • 联系历史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个现象,它是否有历史渊源?会带来怎样的历史启示?
    • 联系个人体验: 适当结合个人或身边人的经历,使评论更具真情实感和说服力(但切忌变成纯粹的记叙文)。
  • 关键: “联”要自然,不能生硬嫁接。 联系的部分是为了深化主题,而不是为了凑字数。

第四步:结(——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 目的: 收束全文,重申观点,并留下余味,引人深思。

  • 方法:

    • 总结式: 简要回顾全文的论证过程,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 呼吁式/展望式: 基于你的分析,发出呼吁或对未来做出展望。“我们期待一个更加理性、健康的网络环境,让每一份善意都能被看见,让每一次讨论都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 哲理式: 用一句富有哲理或诗意的话结尾,升华主题,引人回味。
  • 关键: “结”要有力,要响亮。 避免重复开头,要在总结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1. 选好靶子,小处着手: 评论对象不宜过大过泛,与其泛泛而谈“科技发展”,不如聚焦于“AI绘画对艺术家的冲击”这样一个具体的小切口,更容易写得深入。
  2. 保持客观,理性思辨: 即使是强烈的批判,也要基于事实和逻辑,避免情绪化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多用“我认为”、“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等词语,体现思辨的严谨性。
  3. 论据要新,论证要活: 多用最新的案例、数据,引用权威的观点,论证时,可以运用因果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让文章生动有趣。
  4. 语言要准,风格要明: 语言力求准确、简洁、犀利,可以根据评论对象调整风格,或沉稳理性,或激情澎湃,但都要保持一致性。

范文示例(以“‘网红城市’的流量密码”为题)

引(引论): 近年来,“网红城市”层出不穷,从淄博烧烤到尔滨冰雪,它们凭借独特的魅力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爆,吸引了无数游客,流量的狂欢背后,是昙花一现的“网红”效应,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名片?在我看来,真正的“网红城市”,其流量密码绝非一时的噱头,而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真诚的服务内核。

议(本论): 文化底蕴是“网红城市”的根与魂。 一个城市若想真正“长红”,必须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无论是西安的千年古都,还是成都的悠闲市井,这些城市的文化早已融入其血脉,淄博烧烤的爆火,固然离不开网络推手的操作,但其核心是“小饼烤炉加蘸料”的烟火气和山东人热情好客的民风,这种文化基因是难以复制的,它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魅力源泉,反之,那些只靠建造几个“打卡地标”的城市,如同无根的浮萍,一旦新鲜感过去,便会被遗忘。

真诚服务是“网红城市”的桥与路。 流量是入口,服务才是留住人心的关键,淄博政府的迅速反应——“烧烤专列”、“青年驿站”,以及市民们的淳朴热情,共同构建了一个让游客宾至如归的体验场,这种将“流量”视为“责任”的态度,是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体现,它证明了,政府的诚意和市民的善意,才是连接城市与游客最坚固的桥梁,反观一些地方,在流量面前“店大欺客”,最终只会透支城市的信誉,将来之不易的流量拒之门外。

联(联系): “网红城市”的兴衰,折射出的是当代社会对“真诚”与“价值”的集体呼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