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些议论文,不仅仅是提供题目,更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和写作的“脚手架”,这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练习。

以下我将议论文分为几个不同主题的类别,每个类别下提供几个题目,并附上核心论点提示和写作思路建议,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第一类:个人成长与修养
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最容易找到素材,也最能体现思辨深度。
真正的“松弛感”,是内耗的终结,而非躺平的开始
- 核心论点提示:
- 破题: 要区分“松弛感”与“躺平”,前者是一种积极、从容的内在状态,后者是一种消极、放弃的生存态度。
- 立论: 真正的松弛感,源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和强大的内心,它不是“躺平”的借口,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 分论点:
- 松弛感是“放下焦虑”的智慧。 它要求我们接受不完美,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从而减少内耗,面对考试、工作压力,松弛的人会尽力而为,而非被“必须成功”的念头压垮。
- 松弛感是“积蓄力量”的策略。 它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懂得张弛有度,就像拉满的弓需要适时放松,才能在关键时刻射得更远,这是一种高效能的休息和调整。
- 松弛感是“专注自我”的底气。 一个松弛的人,其价值感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目标,不盲目跟风,这种“定力”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根本。
- 写作思路建议:
- 开头: 用社会现象引入,比如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引出“松弛感”这一热门词汇,并迅速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松弛感不是躺平。
- 论证: 可以引用心理学概念(如“心流”状态的反面)、历史人物(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或现实案例(如运动员在大赛前的从容心态)来支撑分论点。
- 总结升华,强调在快节奏的今天,培养真正的松弛感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它让我们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
跳出“信息茧房”,拥抱世界的复杂
- 核心论点提示:
- 破题: 解释什么是“信息茧房”(算法推荐、个人兴趣偏好导致的信息接收单一化)。
- 立论: 沉迷于信息茧房会限制认知、固化偏见,主动打破它,拥抱多元信息,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 分论点:
- 信息茧房如何禁锢思想? 它让我们只看到想看的,听到的都是回声,久而久之,会丧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变得偏激和狭隘。
- 主动打破茧房,需要“刻意练习”。 有意识地关注不同领域的观点、阅读与自己立场相悖的文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理性交流。
- 拥抱复杂,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世界的真相往往是多面的,接触多元信息,不是为了“和稀泥”,而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问题,从而做出更理性、更成熟的决策。
- 写作思路建议:
- 开头: 从我们日常使用APP(如抖音、今日头条)的体验入手,描述“算法懂你”的便利,随即转折,提出“便利”背后的陷阱——信息茧房。
- 论证: 可以引用“回音室效应”等传播学理论,也可以对比“井底之蛙”的寓言,重点在于阐述“破茧”的必要性和方法。
- 将个人选择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指出一个拥有更多“破茧者”的社会,才会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第二类:社会现象与思辨
要求我们跳出个人视角,观察社会,并进行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慢直播”走红:喧嚣时代里的一剂“心灵良药”
- 核心论点提示:
- 破题: 描述“慢直播”现象(如央视的《航拍中国》、各地景区的实时画面),它与追求快节奏、强刺激的短视频形成鲜明对比。
- 立论: “慢直播”的走红,并非偶然,它满足了现代人在喧嚣中对宁静、真实和“在场感”的深层渴望。
- 分论点:
- 慢直播提供了“真实感”和“治愈力”。 在充斥着剧本和滤镜的网络世界里,未经剪辑、原生态的画面具有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带来心灵的平静和慰藉。
- 慢直播重塑了“时间感”和“专注力”。 它不追求“三秒完播”,而是邀请观众沉浸其中,感受时间的流逝,这是一种对抗碎片化阅读、重建深度注意力的尝试。
- 慢直播连接了“个体”与“宏大”。 观看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日出,我们能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自身的渺小;观看一场农田耕作,我们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朴素,这种连接,让我们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写作思路建议:
- 开头: 对比快节奏的短视频和“无聊”的慢直播,提出问题:为什么后者反而能吸引大量观众?
- 论证: 从心理学(如“注意力恢复理论”)和文化学(如对“慢生活”的向往)角度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可以举几个具体的慢直播案例来佐证。
- 展望未来,慢直播或许不能成为主流,但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数字生活”的另类选择,提醒我们别忘了在快中寻找慢,在喧嚣中聆听内心。
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真正的优秀,在于“利他”的格局
- 核心论点提示:
- 破题: 解释“精致的利己主义”(指那些能力很强、善于包装自己,但凡事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人)。
- 立论: 在强调个人奋斗的时代,我们更要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因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最终体现在他为他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上。
- 分论点:
- “精致的利己主义”为何有市场? 它符合社会竞争的逻辑,短期看可能高效、成功,但其本质是封闭的、脆弱的,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和长久的合作关系。
- “利他”为何是更高级的智慧? 利他行为能建立强大的社会连接和信任网络,形成“共赢”的局面,从长远看,一个懂得利他的人,能获得更广阔的平台和更深厚的支持。
- 如何培养“利他”的格局? 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分享、懂得感恩、在团队中主动补位,真正的优秀,是照亮他人的光。
- 写作思路建议:
- 开头: 可以引用钱理群教授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描述,引出这一社会现象,并表明自己的批判态度。
- 论证: 对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真正的“大师”或“领袖”的区别,一些企业家只顾自身利益,最终失败;而另一些则通过推动行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而获得成功和尊敬。
- 呼吁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通往卓越的康庄大道。
第三类:科技发展与人文思考
探讨科技与人性、伦理、文化的关系,具有前瞻性和思辨性。
AI时代的“人机关系”:我们不是“主人”,更应是“伙伴”
- 核心论点提示:
- 破题: 描述AI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各行各业的冲击,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焦虑和期待。
- 立论: 我们不应将AI视为威胁或完全的工具(主人),也不应盲目崇拜,更健康的关系,是将其视为能够激发人类潜能的“伙伴”。
- 分论点:
- AI无法替代的“人性光辉”。 AI可以计算、可以创作,但无法拥有真正的情感、同理心、道德判断和原创性的灵感,这些正是人类的核心价值。
- **论点二:AI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