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经典议论文大全集,2025年最新收录哪些必读篇目?

第一部分:何为“经典议论文”?

在进入具体篇目前,我们先明确“经典议论文”的几个核心特征:

经典议论文大全集,2025年最新收录哪些必读篇目?-图1

  1. 论点鲜明,思想深刻:文章通常围绕一个核心论点展开,且这个论点具有超越时代的思辨性,能引发读者长久的思考。
  2. 论据典型,逻辑严密:善用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社会现象等作为论据,论证过程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3. 语言精炼,文采斐然:用词精准,句式多变,善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兼具逻辑之美与语言之美。
  4. 结构清晰,范式性强:大多遵循“引论-本论-的经典结构,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绝佳范本。
  5. 文化底蕴,家国情怀:许多经典文章承载着作者对国家、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

第二部分:按主题分类的经典议论文大全

这是本大全集的核心,将经典文章按主题进行归类,方便您按需查阅和学习。

修身养德与个人修养

这类文章探讨如何成为君子、如何完善自我、如何处理个人欲望与道德准则的关系。

篇目 作者/出处 核心论点 经典名句/论证方法 学习价值
《劝学》 荀子 学习可以改变本性,提升自我,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的必要性、积累的重要性、比喻论证的典范。
《师说》 韩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从师学习的普遍性和必要性,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论证破立结合、对比论证(贵贱长少)、中心论点鲜明。
《论语》十则 孔子及其弟子 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与修养,如“仁、义、礼、智、信”,强调自省、好学与交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格言式写作、言简意赅、儒家思想的精髓。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敬业”即责任心,“乐业”即趣味,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现代议论文的典范,观点新颖,论证亲切,联系实际。

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这类文章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或阐述治国安邦之策,或呼吁社会责任与担当。

篇目 作者/出处 核心论点 经典名句/论证方法 学习价值
《过秦论》 贾谊 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警示后世统治者。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史论巅峰,对比论证(六国 vs 秦),气势磅礴,结构层层递进。
《阿房宫赋》 杜牧 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奢华与毁灭,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朝覆辙。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赋体议论文,文采华丽,情景交融,论证与抒情完美结合。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灭亡的根源在于“赂秦”,即以土地求和平,最终自取灭亡。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观点独特,论据有力(历史事实),比喻论证生动。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少年强则国强,呼吁青年一代肩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排比句式的极致运用,情感激昂,极具感染力和鼓动性。

思辨哲理与人生智慧

这类文章探讨事物的对立统一、认识事物的规律、处理矛盾的方法等,充满辩证思维。

篇目 作者/出处 核心论点 经典名句/论证方法 学习价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天时地利,而是“人和”,即是否得民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逻辑论证清晰,中心论点突出,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人常常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反而走向衰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比论证,排比论证,论证有力,激励人心。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景交融,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融合。
《石钟山记》 苏轼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游记体议论文,以小见大,提出“求实”的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思辨创新

这类文章探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旧观念中做出抉择,体现作者的独立思考。

篇目 作者/出处 核心论点 经典名句/论证方法 学习价值
《拿来主义》 鲁迅 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即“拿来主义”。 **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