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论语文素养的提升之道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精神成长的基石,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提升语文素养已不再是应试教育的权宜之计,而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批判性思维、实现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何为语文素养?它远非“识字”与“写作”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融合了语言知识、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与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系,提升这一素养,需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

提升语文素养,首在“内修”——于阅读中涵养底气,在积累中沉淀底蕴。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内功”,而阅读正是修炼内功的不二法门,这里的阅读,绝非浅尝辄止的“刷屏”,而是沉潜往复、深度思考的“品读”,读《诗经》,我们感受“关关雎鸠”的纯真与美好;读《史记》,我们体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恢弘与悲壮;读鲁迅,我们思考“救救孩子”的深沉与忧患,经典文本是一座座思想的宝库,它们跨越时空,与我们的心灵对话,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脉络,理解了民族精神的内核,从而构建起一个丰盈而深刻的精神世界,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书卷气”,便是语文素养最直观的体现,没有深厚的积累,语言表达便会沦为空洞的辞藻堆砌,思想见解也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浅薄之谈。
提升语文素养,重在“外化”——于写作中锤炼思维,在表达中彰显个性。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与表达便是不可或缺的“输出”,语文素养最终要体现在运用语言的能力上,而写作正是这种能力的最佳试金石,提笔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将零散的思想系统化、将模糊的情感清晰化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精准地遣词造句,严密地构建逻辑,巧妙地谋篇布局,从记叙文的“以事感人”,到议论文的“以理服人”,再到散文的“以情动人”,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思维的体操,它逼迫我们深入思考,质疑既有观点,形成独立判断,我们应勤于练笔,无论是日记、随笔,还是书评、时评,都应将写作视为一种习惯,在反复的锤炼中,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缜密,逻辑会变得更加清晰,语言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是语文素养从“知”到“行”的关键跨越。
提升语文素养,贵在“合一”——于生活中体悟真谛,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语文源于生活,最终也必将回归生活,最高境界的语文素养,是让语文融入血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看到壮丽的山河,能脱口而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而非简单的“真好看”;当我们面对人生困境,能从中汲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力量,而非一味消沉,这便是“生活即语文”的真谛,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在体验中感悟,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一首触动心弦的歌曲,一次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一则精妙的广告,都可能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契机,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解读生活、表达自我的实践中去,让语文的“知”与生活的“行”紧密结合,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语文便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照亮我们前行的智慧之光。
提升语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阅读为基,涵养深厚底蕴;以写作为翼,锤炼思维能力;以生活为源,体悟语言真谛,这是一个“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动态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能静下心来与经典对话,也能昂起头来与世界交流,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语言,以赤诚之心拥抱文化,在持续的修炼中,让语文素养真正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成就更丰盈、更深刻、更有力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