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上课睡觉,是学生偷懒还是教育出了问题?

莫让“瞌睡”成为青春的遗憾

——论上课睡觉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上课睡觉,是学生偷懒还是教育出了问题?-图1

“叮铃铃……”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本应是知识殿堂开启的序曲,然而在某些教室的角落,却传来阵阵鼾声,上课睡觉,这个看似无伤大雅的“小动作”,实则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学生、家庭乃至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它不仅是对宝贵学习时间的浪费,更是对青春与未来的不负责任,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探究其根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

上课睡觉是学生个人状态的“晴雨表”,背后隐藏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从生理层面看,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对睡眠的需求远高于成年人,繁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压力,常常导致他们熬夜学习,睡眠严重不足,次日清晨,带着疲惫的身躯走进课堂,精神自然难以集中,困意便如潮水般涌来,部分学生作息不规律,沉迷于手机游戏或社交媒体,晚睡晚起,生物钟紊乱,也使得他们在白天的课堂上昏昏欲睡。

从心理层面看,学习的“倦怠感”是上课睡觉的另一重要推手,当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知识点,或是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时,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当学习从探索未知的乐趣,异化为应付考试的任务时,课堂便失去了吸引力,睡觉便成了一种消极的逃避,是对“无效学习”最无声的抗议。

课堂本身的质量与氛围,是决定学生是“入梦”还是“入神”的关键因素。

“水课”的存在,为上课睡觉提供了温床,一些教师照本宣科,缺乏激情与互动,课堂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如此沉闷的课堂,即便是精力充沛的学生也难免感到乏味,反之,一位充满魅力的老师,以其生动的语言、渊博的学识、创新的互动,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哪里还有工夫打瞌睡?

课堂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学生兴趣点相结合,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课堂真正成为思想的碰撞场,而非催眠曲的播放厅。

家庭教育的缺位与不当,也为上课睡觉埋下了隐患。

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却忽视了其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报满各种补习班,将孩子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却很少关心孩子是否真的快乐,是否需要休息,过度的期望和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身心俱疲,最终在课堂上“缴械投降”,另一些家长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作息时间不闻不问,导致孩子缺乏自律,沉迷于短暂的娱乐,而牺牲了长远的成长。

家庭应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和坚实的后盾,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理解他们的压力与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平衡学习与休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上课睡觉绝非简单的“犯懒”,它是一个由学生个体、课堂质量、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疏堵结合。

对学生而言, 要学会自我调节,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课程枯燥,也应尝试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讲,变被动为主动,让大脑保持活跃。

对教师而言, 要勇于革新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用热情和智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对家长而言, 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他们卸下不必要的包袱。

对学校和社会而言, 则应反思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减轻学生的不合理负担,倡导“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青春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每一堂课都是通往未来的阶梯,让我们共同努力,驱散课堂上的“瞌睡虫”,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清醒、专注的状态下,汲取知识的养分,绽放出应有的光彩,莫让一时的困意,成为一生的遗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