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历史,方能开创未来
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文明的回响,是先辈用血与火、智慧与汗水书写的宏大叙事,它并非尘封故纸堆里枯燥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基因,是我们理解当下、走向未来的精神坐标,我们当常怀敬畏之心,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学习历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敬畏历史,是对生命与真相的尊重。 历史由人创造,也由人书写,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站立着无数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欢笑,有泪水,有理想,有挣扎,敬畏历史,首先意味着我们不能将这些复杂的生命简化为冰冷的标签或功过的评判,当我们谈论抗日战争时,我们应敬畏的是无数先烈“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当我们回望改革开放时,我们应敬畏的是无数建设者“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与探索,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对历史的篡改、解构或娱乐化,都是对逝去生命的不敬,是对历史真相的亵渎,唯有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才能从先辈的悲欢离合中汲取人性的温度,理解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艰辛与不易。
敬畏历史,是汲取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清醒的“清醒剂”,一个善于从历史中学习的民族,才能拥有深邃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敬畏历史,意味着我们要主动探寻历史规律,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从秦汉的统一与强盛,我们学到“大一统”观念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从唐宋的开放与繁荣,我们学到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从明清的闭关锁国,我们学到固步自封必然导致落后挨打的深刻教训,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如同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面对当今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战略定力,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浮云遮望眼,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把握主动。
敬畏历史,是构筑民族认同与自信的基石。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如同无根的浮萍,注定漂泊无依,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敬畏历史,就是要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从“盘古开天”的创世神话,到“大禹治水”的集体奋斗;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从屈原的“上下求索”,到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这些璀璨的历史篇章,共同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格,这份由历史馈赠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当我们为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而自豪时,我们便拥有了面对一切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在当今社会,历史的敬畏感似乎在某些角落正在被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将英雄污名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为了追求流量,戏说、恶搞史实;“穿越”“架空”等创作手法模糊了历史与现实的边界,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对历史的轻慢与无知,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精神的“根”与“魂”,变得浮躁、浅薄,甚至迷失方向。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让我们重新拾起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不是要我们沉溺于过去、墨守成规,而是要以史为镜,映照现实;以史为师,启迪未来,让我们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的温度;让我们翻开史书,与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对历史的尊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唯有敬畏历史,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唯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清醒认识“我们身处何方”;唯有善用历史,我们才能坚定地走向“我们到哪里去”,让我们怀着这份深沉的敬畏,在历史的星空下,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