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准备与接待阶段
这个阶段发生在正式辅导开始之前,是建立专业关系的基础。

心理准备
- 咨询师准备: 咨询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中立、专注和接纳的态度,准备好迎接来访者。
- 环境准备: 确保咨询室安静、整洁、私密、舒适,光线和温度适宜,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和放松。
接待与建立关系
- 热情接待: 在约定时间,以微笑和友好的态度迎接来访者,引导其进入咨询室。
- 初步介绍: 简单介绍自己,并简要说明咨询室的环境,帮助来访者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
- 建立关系: 通过真诚、尊重、共情的沟通,初步建立信任和安全的咨询关系,这是整个辅导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说明保密原则与伦理界限
- 保密的重要性: 向来访者明确说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告知其谈话内容将被严格保密,这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 保密的例外情况: 必须清晰地说明保密原则的例外情况,以保护来访者或他人免受严重伤害,这些例外通常包括:
- 来访者有明确的、严重的自伤或自杀意图。
- 来访者有明确的、严重的伤害他人的计划或行为。
- 涉及法律强制报告的情况(如虐待儿童、老人等)。
- 来访者授权给咨询师向特定第三方透露信息。
- 其他说明: 可以简要说明咨询的流程、时间、费用(如适用)、以及来访者有权随时终止咨询等。
第二阶段:心理评估与问题诊断阶段
这是辅导的核心开始,目标是全面了解来访者,明确问题所在。
澄清来访者的主诉
- 倾听与提问: 鼓励来访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困扰和求助的原因,使用开放式提问(如“您能多谈谈最近发生的事情吗?”)来深入了解。
- 明确问题: 帮助来访者将模糊的感受和困惑具体化,明确他们希望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目标(即“咨询目标”)。
收集背景信息
- 个人史: 了解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情况、家庭关系、重要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
- 社会支持系统: 了解其朋友、同事、家人等支持网络的情况。
- 既往经历: 了解其过往的心理困扰史、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或精神科治疗、用药史等。
心理状态评估
- 观察与评估: 咨询师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言语、非言语行为(表情、姿态、动作等)来评估其当下的情绪状态、思维模式、行为特征和自我认知。
- 使用标准化量表(可选): 根据需要,可使用一些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如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来辅助评估,但结果需结合临床访谈来解释。
初步诊断与概念化
- 问题界定: 综合所有信息,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界定和诊断(如:适应障碍、焦虑状态、抑郁情绪等)。
- 心理动力学/概念化: 这是咨询师理解问题本质的关键步骤,即根据所采用的咨询理论,构建一个关于“问题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假设模型。
- 认知行为模型: 识别来访者的核心信念、自动化思维和行为模式。
- 人本模型: 理解来访者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
- 精神分析模型: 探索早期经历、潜意识冲突与当前问题的联系。
第三阶段:制定目标与实施干预阶段
这是辅导的核心执行阶段,咨询师与来访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设定咨询目标
- 共同商定: 咨询目标应由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议制定,而不是由咨询师单方面决定,目标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间限制的(SMART原则)。
- 目标层次:
- 终极目标: 促进来访者的人格成长,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 过程目标: 在咨询过程中需要达成的具体改变,如改善睡眠、减少焦虑发作频率、学习新的沟通技巧等。
- 具体目标: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目标,如“在未来两周内,与伴侣的争吵次数减少50%”。
选择咨询策略与干预技术
- 匹配理论: 根据心理概念化的结果,选择最适合的咨询流派和技术。
- 灵活运用: 咨询师可能会整合不同流派的技巧,以适应来访者的独特需求。
- 常见干预技术:
- 认知疗法: 识别和挑战非理性信念、认知重构。
- 行为疗法: 行为激活、系统脱敏、暴露疗法、放松训练。
- 人本疗法: 积极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
- 精神分析/动力学疗法: 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分析。
- 家庭/伴侣治疗: 调整家庭互动模式。
实施干预与过程
- 促进探索与领悟: 咨询师通过提问、反馈、解释等方式,帮助来访者获得新的视角和领悟。
- 促进练习与实践: 鼓励来访者在咨询室内外进行新的思维和行为的练习,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 处理阻抗与移情: 在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表现出阻抗(不配合)或移情(将对重要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咨询师需要敏锐地识别并妥善处理这些现象,它们往往是深入工作的关键。
第四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这是辅导的收尾阶段,目标是巩固成果,并为未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
评估咨询效果
- 回顾目标: 与来访者一起回顾最初设定的咨询目标,评估其达成情况。
- 来访者反馈: 倾听来访者对咨询过程和效果的自我感受和评价。
- 咨询师评估: 咨询师基于专业观察和客观指标,对咨询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
处理分离情绪
- 预期性哀伤: 结束咨询常常会引发来访者类似“失去”的悲伤、焦虑或不舍情绪,咨询师需要提前和来访者讨论这种可能性,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这些情绪。
- 肯定与祝福: 在最后一次会谈中,咨询师可以总结来访者的进步和成长,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表达对其未来的良好祝愿。
巩固成果与预防复发
- 总结收获: 帮助来访者梳理在咨询中学到的新技能、新认知和内在资源。
- 制定“自助计划”: 协助来访者制定一个在未来遇到困难时可以自己操作的“应对工具箱”或行动计划。
- 讨论未来支持: 探讨在未来可能需要的支持系统,如朋友、家人或社区资源。
正式结束与后续安排
- 安排结束会谈: 通常会安排1-2次专门的会谈来处理结束事宜。
- 转介安排(如需要): 如果问题超出了咨询师的能力范围或需要更专业的医疗干预,应在此时做好转介安排。
- 开放未来之门: 告知来访者,如果未来遇到重大困难,可以再次寻求帮助,这有助于消除其对“结束”的恐惧。
贯穿始终的核心要素
- 咨询关系: 贯穿于所有阶段,是有效辅导的基础。
- 伦理规范: 始终遵循保密、尊重、负责、公正等伦理原则。
- 灵活性与创造性: 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咨询师需要灵活运用理论和技术,而非死守教条。
这个四阶段模型为个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阶段往往是相互重叠、循环往复的,而非严格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