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高考议论文通用素材如何高效积累运用?

素材使用核心原则

在背诵和使用素材前,请务必记住以下三点,这比单纯记住故事更重要:

高考议论文通用素材如何高效积累运用?-图1

  1. “点-联-议-结”四步法:这是议论文写作的黄金结构。

    • :明确提出分论点。
    • :联系一个或多个素材(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社会现象、个人经历等)。
    • :对素材进行分析议论,阐释它如何证明你的分论点。(这是得分关键!)
    • :小结,并回扣中心论点。
  2. 素材“三维度”分析法:分析一个素材时,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切入,让你的议论更有深度。

    • 是什么:这个素材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客观描述)
    • 为什么:他/她/它为什么会这样做?(探究动机、原因)
    • 怎么样:他/她/它带来了什么影响/启示?(评价意义、价值)
  3. “一材多用”能力:同一个素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论点,关键在于你“议”的部分如何侧重。

    • 苏轼素材:
      • 论“乐观豁达” -> 他被贬黄州,却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
      • 论“为民情怀” -> 他在杭州修苏堤,在海南办学。
      • 论“坚持自我” -> 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文人风骨。

通用素材库(按主题分类)

个人成长与奋斗

核心立意:目标、坚持、毅力、克服困难、自我超越。

苏轼 (宋代)

  • 素材点: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文学成就。
  • 可用角度
    • 豁达乐观:“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生活困苦,却能在东坡上躬耕自足,写下《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旷达之语。
    • 为民奉献:在杭州任知州时,见西湖淤塞,便组织民众疏浚西湖,筑堤建桥,造福一方,至今苏堤春晓仍是美景。
    • 终身学习:晚年被贬至儋州(今海南),仍开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留下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展现了文化使者的担当。
  • 金句引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屠呦呦 (当代)

  • 素材点:中国药学家,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经历了数百次失败的科研攻关。
  • 可用角度
    • 坚持与专注:为了研制抗疟新药,她带领团队筛选了2000多种中草药方,经历了191次失败,在第192次实验中终于成功,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令人动容。
    • 科学精神:她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取青蒿素,体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 淡泊名利:获奖后,她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科研一线,将奖金全部捐出,展现了科学家的纯粹与高尚。
  • 金句引用:“一个科研的成功,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愚公移山 (神话/寓言)

  • 素材点:年近九十的愚公,决心移走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二山,其志感动天神。
  • 可用角度
    • 持之以恒:面对巨大的困难,愚公没有畏惧,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展现了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精神。
    • 信念的力量: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愚公的信念最终“感天动地”。
    • 集体主义:愚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全家总动员,体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
  • 金句引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核心立意:爱国、奉献、责任、使命、青年担当。

钱学森 (当代)

  • 素材点:著名科学家,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历经艰难回到祖国,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奠基性贡献。
  • 可用角度
    • 科学报国:他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典范。
    • 责任与使命:在回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他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肩负起振兴国防的重任。
    • 远见卓识: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战略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
  • 金句引用:“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钟南山 (当代)

  • 素材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3年非典和2025年新冠疫情中,临危受命,成为国民的精神支柱。
  • 可用角度
    • 医者仁心:84岁高龄,他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说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展现了医者仁心和无畏担当。
    • 实事求是:在疫情初期,他坚持“人传人”的科学判断,力排众议,为全国防疫工作指明了方向。
    • 知识分子的风骨:他敢说真话、做实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 金句引用:“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

林则徐 (清代)

  • 素材点:晚清政治家,主持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可用角度
    • 民族气节:面对列强的侵略和鸦片对国民的毒害,他挺身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 睁眼看世界:他组织翻译《四洲志》,开启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序幕。
    • 担当精神: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是那个时代里少数有远见、有担当的爱国者。
  • 金句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化传承与创新

核心立意:继承传统、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文明互鉴。

敦煌研究院 (群体)

  • 素材点:几代“敦煌人”坚守大漠,保护和研究敦煌莫高窟,让千年壁画“活”起来。
  • 可用角度
    • 坚守与奉献:从常书鸿到樊锦诗,几代学者放弃了城市生活,扎根荒漠,与风沙为伴,守护着人类的文化瑰宝,体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 科技赋能文化:利用数字技术,将壁画高清扫描、永久保存,并通过线上展览、游戏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对它的研究与保护,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金句引用:樊锦诗:“我躺下是敦煌,我醒来还是敦煌。”

李子柒 (当代)

  • 素材点:短视频博主,以其制作的展现中国传统美食和田园生活的视频在国内外走红。
  • 可用角度
    • 文化传播新形式:她没有说教,而是通过唯美的画面和真实的生活,将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世界,是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
    • 回归与传承:她的视频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和“根文化”的思考。
    • 创新表达:她将传统农耕、手工艺与现代的短视频媒介相结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