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高考作文议论文,如何写出深度与个性?

第一部分:高考议论文的核心要素

一篇优秀的高考议论文,通常具备以下四个核心要素:

高考作文议论文,如何写出深度与个性?-图1

准确的审题立意(灵魂)

  • 任务驱动型作文: 这是近年来的主流,题目通常会给出一个具体的事件、现象或观点,要求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你必须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核心矛盾或关键词,然后展开论述。
  • 名言/哲理型作文: 题目可能是一句名言、一个比喻或一个哲学概念,你需要先理解其深层含义,将其具体化、生活化,然后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 立意要求: 立意要高远、深刻、新颖。 高远,即有家国情怀、人类视野;深刻,即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根源;新颖,即能跳出俗套,提出独到见解。

清晰的结构框架(骨架) 高考作文阅卷时间极短(通常60秒左右),清晰的结构能让阅卷老师迅速抓住你的思路,最经典、最实用的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的“总-分-总”结构。

  • 引论(开头): 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通常用1-2段完成。
    • 方法: 引用名言、讲述故事、描绘场景、提出设问等。
    • 目的: 快速入题,明确中心论点。
  • 本论(主体): 分点阐述,支撑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通常用2-3段,每段一个分论点。
    • 结构: 采用“分论点 + 阐释 + 论据 + 分析”的模式。
    • 要求: 分论点之间是并列或递进关系,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 结尾):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通常用1段完成。
    • 方法: 回应开头、发出号召、展望未来、引用名言等。
    • 目的: 强化中心论点,留下余味,提升文章格调。

充分的论据支撑(血肉) 论据是证明观点的依据,要力求典型、新颖、丰富

  • 论据类型:
    • 事实论据: 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社会热点、科学成就等。
    • 道理论据: 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理定律、哲学思想等。
  • 素材积累: 平时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素材库”,按主题(如:奋斗、创新、文化、环保、科技等)分类整理,避免陈词滥滥调,多用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小众但有深度的人物故事。

流畅的语言表达(面貌)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有文采

  • 锤炼词句: 使用成语、四字短语,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
  • 善用修辞: 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引用等,能让文章增色不少。
  • 逻辑连接词: 恰当使用“其次、、“诚然、、“由此可见、等词语,使行文逻辑严密。

第二部分:经典议论文题目分析与范文示例

以下选取几个不同类型的高考经典题目,进行立意分析和范文展示。

名言哲理类

** 有人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立意分析:

  • 核心: “记住的日子” vs “活过的日子”,强调记忆、反思、感悟对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 浅层立意: 要多经历,多创造美好的回忆。
  • 深刻立意: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其深度和厚度,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即反思、提炼——来赋予平凡日子以不凡的意义,从而塑造自我,传承文明。
  • 中心论点: 唯有用心铭记,方能让生命沉淀为永恒。

范文示例:

于铭记中,沉淀生命的厚度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这振聋发聩的箴言,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误区,诚然,我们都曾或正在“活过”,但若仅是机械地重复,生命便如无根的浮萍,在时间的洪流中漂泊无依,唯有用心铭记,方能让那些散落的珍珠被岁月的丝线串联,沉淀为生命的厚度。

铭记,是淬炼自我、实现超越的熔炉。 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之语,与马尔克斯的感悟异曲同工,倘若孔子周游列国,只为一览风物,而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将仁爱礼信的思想铭记于心、传承后世,他或许只是一位普通的旅行者,正是因为他将一生的颠沛与求索,内化为“仁者爱人”的哲学,才成为万世师表,同样,爱迪生若只记住了一千次失败,而非铭记了“排除了一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这一宝贵的经验,人类文明的进程或许将延缓,铭记,是化经历为智慧的过程,它让我们在跌倒后站得更稳,在迷茫时看得更清。

铭记,是连接情感、构筑文明的桥梁。 个体生命有限,但人类的集体记忆却可以跨越时空,构筑起宏伟的精神家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工匠们将信仰与艺术铭记于石壁,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从那斑驳的色彩中,感受到盛唐的气象与虔诚,那些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先烈,他们的事迹被我们铭记,化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精神火炬,倘若我们忘记来路,便会失去前行的方向;倘若我们淡却感动,便会沦为麻木的躯壳,铭记,让情感得以延续,让文明得以赓续,让我们在浩瀚宇宙中,找到了作为“人类”的身份认同。

铭记并非全盘接收,更非沉溺过往。 它需要我们有选择的智慧,有过滤的清醒,正如一位智者所言,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铭记不是要我们背负着沉重的行囊踽踽独行,而是要将最精华的养分汲取,化为前行的力量,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在“与“放下”的平衡中,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奔赴更远的星辰大海。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与深度,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心人吧,去铭记每一次奋斗的汗水,每一次感动的瞬间,每一次深刻的思考,让这些被铭记的日子,如璀璨星辰,点缀我们生命的夜空,最终汇聚成一条闪耀银河,照亮我们存在的价值。


任务驱动型

** 某市地铁上,一位老人因身体不适突然晕倒,一名大学生立即上前施救,并拨打了120,老人脱险后,其家属拿出厚厚一叠现金感谢大学生,大学生婉言谢绝,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救人是义务,拒收感谢是高尚”。

写作任务: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

  • 核心事件: 大学生救人拒酬。
  • 核心矛盾: “救人是义务” vs “拒收感谢是高尚”,这反映了社会对“义”与“利”、“责任”与“回报”关系的讨论。
  • 立意方向:
    1. 赞扬高尚品德: 赞扬大学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呼吁社会向善。
    2. 探讨义利关系: 深入分析“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救人本是出于“义”,而感谢(利)是对“义”的肯定,拒绝感谢,是将“义”的价值内化,是更高层次的道德自觉。
    3. 构建社会共识: 呼吁建立一个既有道德高度又有人情味的社会,救人者值得感谢,感谢的方式可以更文明、更体面,避免让道德行为者陷入“拒绝”的尴尬。
  • 中心论点(选择方向2): **义利之辨,彰显的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