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如何提升时效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模板)

基础信息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如何提升时效性?-图1

项目
辅导对象姓名
性别
年龄
年级
学校
班级
监护人信息 (父亲/母亲/祖父母/其他亲戚)
监护人联系电话
主要抚养人 (与谁同住,如:爷爷、奶奶)
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
与父母联系频率 (如:每周1-2次,每次多久)
辅导教师/咨询师
辅导日期 年 月 日
辅导时间 上午/下午/晚上 时 分 至 时 分
辅导地点 (如:学校心理咨询室、办公室、安静的活动室)
辅导形式 (如:个别谈话、绘画治疗、沙盘游戏、团体辅导、家访)

本次辅导记录

项目
辅导主题/目标 (本次希望达成的具体、可衡量的目标)

帮助小明识别并表达自己因思念父母而产生的“孤独”和“难过”情绪。
学习至少一种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找人倾诉)。
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式。
辅导过程记录 (客观、详细地记录辅导中的对话、行为和关键事件,避免主观评判)
开始阶段: (建立关系,说明本次目的)
与小明一同坐下,询问他最近在学校的情况,通过他感兴趣的篮球话题切入,营造轻松氛围,明确告诉他今天是想和他聊聊心里话,没有对错之分。

中间阶段: (核心辅导内容,分点记录)
情绪识别与表达: 小明在谈及父母时,眼神闪躲,声音变小,我引导他:“当你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他沉默片刻,说“心里空空的,有点难过。”我肯定了他的感受,并告诉他“感到难过和想念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问题探讨: 询问他最近一次和父母通话是什么时候,聊了些什么,他说上周日,但只是简单问了“吃了吗?”“学习怎么样?”他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引导他思考:“除了学习,你还有什么想和他们分享的吗?或者有什么想问他们的吗?”
技能学习: 我向他介绍了“情绪红绿灯”法(绿色=平静,黄色=有点烦,红色=非常生气/难过),并和他一起练习当他感到“黄色”或“红色”时,可以做3次深呼吸来让自己冷静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两次。

结束阶段: (巩固、布置“家庭作业”)
总结今天的内容:我们学会了“孤独”和“难过”这些词,也学了一个叫做“深呼吸”的“小魔法”,鼓励他下次感到难过时,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布置“作业”:这周尝试给父母发一条信息,分享一件今天学校里发生的开心小事,无论多小都可以。
辅导对象表现 (记录孩子在辅导过程中的情绪、行为、言语反应)
情绪状态: 初期略显拘谨和紧张,谈及父母时情绪低落,在情绪识别和技能练习环节,逐渐放松,愿意尝试。
言语表达: 从开始的简短回答,到能够用“空空的”、“难过”等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语言表达更流畅。
行为表现: 能够与辅导者进行眼神交流,身体姿态逐渐放松,积极参与了深呼吸练习。
辅导效果评估 (对本次辅导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目标1(识别情绪): 基本达成。 小明能够用词语准确表达思念父母时的负面情绪。
目标2(学习调节方法): 达成。 小明理解了深呼吸的原理,并能正确演示。
目标3(探讨沟通方式): 部分达成。 小明意识到了当前沟通的局限性,并接受了“分享小事”的建议,但需要观察其后续执行情况。
总体评价: 本次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后续辅导奠定了基础。
下次辅导计划 (基于本次辅导结果,规划下一次的重点)
跟进“家庭作业”: 首先询问小明是否给父母发了信息,父母的回复如何,分享他的感受。
强化积极情绪: 探讨更多生活中的“开心小事”,建立他的积极资源库。
深化沟通技巧: 继续探讨如何与父母进行更有趣、更深入的沟通。

整体评估与总结(阶段性)

项目
主要心理问题/需求分析 (综合多次辅导,提炼核心问题)
该生主要存在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的安全感不足情感依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敏感、内心孤独、自我评价偏低、不善于主动与人建立深度情感连接。
辅导策略与方法 (记录主要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为核心,辅以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情绪识别与调节技术,以及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积极导向。
辅导效果与进展 (评估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变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小明的情绪稳定性有所提高,脸上的笑容增多,能够主动向信任的老师同学求助,与父母的沟通内容有所丰富,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学习成绩和课堂参与度也有小幅提升。
存在困难与挑战 (记录辅导中遇到的障碍)
辅导效果受父母返乡频率、与祖父母教养观念冲突、家庭经济状况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难以持续、稳定地巩固辅导成果。
后续辅导建议/转介建议 (提出长期支持方案或专业转介)
持续支持: 建议维持每月1-2次的个别辅导,同时鼓励其参加学校组织的“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在团体中获得支持。
家校合作: 建议与抚养人(祖父母)进行一次沟通,提供一些简单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情感支持方法。
资源链接: 如发现更严重的问题(如抑郁倾向、行为问题),建议寻求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评估与治疗。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案例示例)

基础信息

项目
辅导对象姓名 小明(化名)
性别
年龄 10岁
年级 四年级
学校 XX乡中心小学
班级 (2)班
监护人信息 父亲(在广东务工),母亲(在浙江务工)
监护人联系电话 138
主要抚养人 奶奶
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 广东、浙江
与父母联系频率 每周日晚上,微信视频,约10分钟
辅导教师/咨询师 李老师
辅导日期 2025年10月26日
辅导时间 下午 4:00 - 4:40
辅导地点 学校心理咨询室
辅导形式 个别谈话、绘画治疗

本次辅导记录

项目
辅导主题/目标 帮助小明识别并表达自己因思念父母而产生的“孤独”和“难过”情绪。
学习至少一种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找人倾诉)。
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式。
辅导过程记录 开始阶段: 小明在门口徘徊,显得有些拘谨,我微笑着邀请他进来,指着桌上的画笔和画纸说:“今天我们不用说话,想画画就画画,可以吗?”他点点头,选择坐在桌子前,拿起了一支蓝色的笔。

中间阶段:
自由绘画: 小明安静地画了一幅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