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模板)
基础信息

| 项目 | |
|---|---|
| 辅导对象姓名 | |
| 性别 | |
| 年龄 | |
| 年级 | |
| 学校 | |
| 班级 | |
| 监护人信息 | (父亲/母亲/祖父母/其他亲戚) |
| 监护人联系电话 | |
| 主要抚养人 | (与谁同住,如:爷爷、奶奶) |
| 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 | |
| 与父母联系频率 | (如:每周1-2次,每次多久) |
| 辅导教师/咨询师 | |
| 辅导日期 | 年 月 日 |
| 辅导时间 | 上午/下午/晚上 时 分 至 时 分 |
| 辅导地点 | (如:学校心理咨询室、办公室、安静的活动室) |
| 辅导形式 | (如:个别谈话、绘画治疗、沙盘游戏、团体辅导、家访) |
本次辅导记录
| 项目 | |
|---|---|
| 辅导主题/目标 | (本次希望达成的具体、可衡量的目标) 帮助小明识别并表达自己因思念父母而产生的“孤独”和“难过”情绪。 学习至少一种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找人倾诉)。 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式。 |
| 辅导过程记录 | (客观、详细地记录辅导中的对话、行为和关键事件,避免主观评判) 开始阶段: (建立关系,说明本次目的) 与小明一同坐下,询问他最近在学校的情况,通过他感兴趣的篮球话题切入,营造轻松氛围,明确告诉他今天是想和他聊聊心里话,没有对错之分。 中间阶段: (核心辅导内容,分点记录) 情绪识别与表达: 小明在谈及父母时,眼神闪躲,声音变小,我引导他:“当你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他沉默片刻,说“心里空空的,有点难过。”我肯定了他的感受,并告诉他“感到难过和想念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问题探讨: 询问他最近一次和父母通话是什么时候,聊了些什么,他说上周日,但只是简单问了“吃了吗?”“学习怎么样?”他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引导他思考:“除了学习,你还有什么想和他们分享的吗?或者有什么想问他们的吗?” 技能学习: 我向他介绍了“情绪红绿灯”法(绿色=平静,黄色=有点烦,红色=非常生气/难过),并和他一起练习当他感到“黄色”或“红色”时,可以做3次深呼吸来让自己冷静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两次。 结束阶段: (巩固、布置“家庭作业”) 总结今天的内容:我们学会了“孤独”和“难过”这些词,也学了一个叫做“深呼吸”的“小魔法”,鼓励他下次感到难过时,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布置“作业”:这周尝试给父母发一条信息,分享一件今天学校里发生的开心小事,无论多小都可以。 |
| 辅导对象表现 | (记录孩子在辅导过程中的情绪、行为、言语反应) 情绪状态: 初期略显拘谨和紧张,谈及父母时情绪低落,在情绪识别和技能练习环节,逐渐放松,愿意尝试。 言语表达: 从开始的简短回答,到能够用“空空的”、“难过”等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语言表达更流畅。 行为表现: 能够与辅导者进行眼神交流,身体姿态逐渐放松,积极参与了深呼吸练习。 |
| 辅导效果评估 | (对本次辅导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目标1(识别情绪): 基本达成。 小明能够用词语准确表达思念父母时的负面情绪。 目标2(学习调节方法): 达成。 小明理解了深呼吸的原理,并能正确演示。 目标3(探讨沟通方式): 部分达成。 小明意识到了当前沟通的局限性,并接受了“分享小事”的建议,但需要观察其后续执行情况。 总体评价: 本次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后续辅导奠定了基础。 |
| 下次辅导计划 | (基于本次辅导结果,规划下一次的重点) 跟进“家庭作业”: 首先询问小明是否给父母发了信息,父母的回复如何,分享他的感受。 强化积极情绪: 探讨更多生活中的“开心小事”,建立他的积极资源库。 深化沟通技巧: 继续探讨如何与父母进行更有趣、更深入的沟通。 |
整体评估与总结(阶段性)
| 项目 | |
|---|---|
| 主要心理问题/需求分析 | (综合多次辅导,提炼核心问题) 该生主要存在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的安全感不足和情感依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敏感、内心孤独、自我评价偏低、不善于主动与人建立深度情感连接。 |
| 辅导策略与方法 | (记录主要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为核心,辅以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情绪识别与调节技术,以及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积极导向。 |
| 辅导效果与进展 | (评估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变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小明的情绪稳定性有所提高,脸上的笑容增多,能够主动向信任的老师同学求助,与父母的沟通内容有所丰富,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学习成绩和课堂参与度也有小幅提升。 |
| 存在困难与挑战 | (记录辅导中遇到的障碍) 辅导效果受父母返乡频率、与祖父母教养观念冲突、家庭经济状况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难以持续、稳定地巩固辅导成果。 |
| 后续辅导建议/转介建议 | (提出长期支持方案或专业转介) 持续支持: 建议维持每月1-2次的个别辅导,同时鼓励其参加学校组织的“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在团体中获得支持。 家校合作: 建议与抚养人(祖父母)进行一次沟通,提供一些简单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情感支持方法。 资源链接: 如发现更严重的问题(如抑郁倾向、行为问题),建议寻求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评估与治疗。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记录(案例示例)
基础信息
| 项目 | |
|---|---|
| 辅导对象姓名 | 小明(化名) |
| 性别 | 男 |
| 年龄 | 10岁 |
| 年级 | 四年级 |
| 学校 | XX乡中心小学 |
| 班级 | (2)班 |
| 监护人信息 | 父亲(在广东务工),母亲(在浙江务工) |
| 监护人联系电话 | 138 |
| 主要抚养人 | 奶奶 |
| 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 | 广东、浙江 |
| 与父母联系频率 | 每周日晚上,微信视频,约10分钟 |
| 辅导教师/咨询师 | 李老师 |
| 辅导日期 | 2025年10月26日 |
| 辅导时间 | 下午 4:00 - 4:40 |
| 辅导地点 | 学校心理咨询室 |
| 辅导形式 | 个别谈话、绘画治疗 |
本次辅导记录
| 项目 | |
|---|---|
| 辅导主题/目标 | 帮助小明识别并表达自己因思念父母而产生的“孤独”和“难过”情绪。 学习至少一种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找人倾诉)。 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式。 |
| 辅导过程记录 | 开始阶段: 小明在门口徘徊,显得有些拘谨,我微笑着邀请他进来,指着桌上的画笔和画纸说:“今天我们不用说话,想画画就画画,可以吗?”他点点头,选择坐在桌子前,拿起了一支蓝色的笔。 中间阶段: 自由绘画: 小明安静地画了一幅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