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2025中考议论文论据,如何选最新素材得高分?

论据的来源:从哪里找“弹药”?

中考议论文的论据来源非常广泛,可以分为四大类,你可以像“储物”一样,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你的大脑里。

2025中考议论文论据,如何选最新素材得高分?-图1

课本与教材(最可靠、最基础)

这是中考议论文论据的“主战场”,也是阅卷老师最熟悉、最认可的来源,它体现了你对教材的掌握程度。

  • 语文课本: 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中的经典人物、故事和名言警句。
    • 例子: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知识的渴望。
  • 历史课本: 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精神品质。
    • 例子: 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林则徐虎门销烟,彰显民族气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坚韧不拔。
  • 政治/道德与法治课本: 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社会责任等理论。
    • 例子: 诚信”、“责任”、“创新”、“法治”的论述和案例。
  • 其他科目: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本中的科学精神、探索故事。
    • 例子: 居里夫人发现镭,体现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体现奉献与担当。

课外阅读与生活积累(最生动、最亮眼)

这部分论据能让你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展现你的阅读广度和生活感悟。

  • 文学名著: 中外经典小说、散文、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 例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体现团队与坚持。
  • 历史典故与成语故事: 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 例子: “卧薪尝胆”(逆境奋起)、“闻鸡起舞”(勤奋刻苦)、“负荆请罪”(知错能改)。
  • 时事热点与社会新闻: 体现你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感。
    • 例子: “天宫”空间站建成,体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最美逆行者”(抗疫医护人员),体现奉献与担当;“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体现专注与坚守。
  • 个人经历与感悟: 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论据。
    • 例子: 写自己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的经历,来论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写自己学习一项技能(如弹琴、画画)的过程,来论证“宝剑锋从磨砺出”。

科学常识与自然现象(最理性、最独特)

从自然科学中寻找论据,能让你的文章更具思辨色彩和科学精神。

  • 例子:
    • 论证“积累”的重要性:可以引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者用水滴石穿的例子。
    • 论证“适应与改变”:可以引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用变色龙根据环境改变颜色的例子。
    • 论证“系统与合作”:可以引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用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的协作。

哲理名言与警句(最精炼、最有力)

名言警句是高度浓缩的智慧,放在文章开头或结尾,能迅速提升文章的格调和深度。

  • 中华古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外国名言: “失败是成功之母”(培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论据的类型:论据有哪些“武器”?

论据主要分为两大类,在写作中要结合使用。

事实论据

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这是议论文最常用、最主要的论据。

  • 特点: 有血有肉,具体可感,说服力强。
  • 分类:
    • 个人事例: 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
    • 历史事例: 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 社会事例: 当下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

道理论据

用公认的道理、名言警句、科学原理来证明观点。

  • 特点: 精炼深刻,权威性强,能提升文章的理论高度。
  • 分类:
    • 名人名言: 杰出人物的言论。
    • 公理谚语: 流传下来的民间智慧。
    • 科学定律: 被验证的客观规律。
    • 哲学观点: 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

论据的选择标准:如何挑选“精兵强将”?

不是所有论据都好用,选择时请遵循以下标准:

  1. 典型性: 选择最能代表一类、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宁缺毋滥,一个深刻的例子胜过三个浅薄的例子。
    • 反例: 论证“坚持”,不要总用“我学自行车摔了好几次才学会”,可以选用“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上千次”这样更具冲击力的例子。
  2. 相关性: 论据必须和论点紧密相关,不能“牛头不对马嘴”,选择论据后,要思考它如何直接或间接地支撑你的分论点。
  3. 真实性: 事实论据必须准确无误,人名、地名、时间、事件不能出错,如果记不清,宁可用模糊的表述(如“古代一位学者”),也不要胡编乱造。
  4. 多样性: 论据来源要多样化,避免单一,可以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事例与道理结合,这样能让文章显得内容充实,视野开阔。
  5. 新颖性: 尽量避开用滥了的例子(如爱迪生、张海迪),多从时事、名著、冷门历史中寻找新素材,一个新颖的论据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论据的使用方法:如何让“弹药”精准命中?

找到好的论据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它才是关键。

叙述论据: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 忌: 变成“故事会”,大段复述事件经过,忘了议论。
  • 宜: 简明扼要地概括事件,只保留与论点最相关的细节。
  • 技巧: 用一句话概括事件核心,然后马上进行分析。
    • 论证“专注”,可以这样写:“(概括) 屠呦呦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青蒿素,最终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分析) 这正是‘心无旁骛,方能致远’的最好证明,正是因为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单一目标上,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如此辉煌的突破。”

分析论据:画龙点睛,揭示联系

这是议论文写作中最重要,也是考生最薄弱的环节。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等于没说。

  • 方法:
    • 因果分析法: 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什么这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观点?
    • 假设分析法: 假设论据中的情况不成立,会产生什么相反的结果,从而强调观点的重要性。
    • 意义分析法: 阐明这个论据有什么意义、价值或启示。
    • 对比分析法: 将正反两个论据进行对比,突出正确观点。

论据组合:形成合力,增强气势

不要总是“一个论点+一个论据+分析”的单调模式,可以尝试多种组合方式:

  • “引论+事例+分析”模式: 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模式。
  • “事例+事例+分析”模式: 用两个不同领域的例子共同支撑一个分论点,增强说服力。
    • 论证“合作”,可以先写“中国天眼”的建设需要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再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