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成人与成才,孰重孰轻?

成人,是成才的根基与灵魂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家长们望子成龙,学生们立志成才,整个社会仿佛都在为一个“才”字而奔波,在追逐“成才”这条单行道上,我们是否忽略了另一个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维度——“成人”?在我看来,“成人”与“成才”并非并列的两个目标,而是有先后、有主次的递进关系。“成人”是“成才”的坚实根基与不朽灵魂,唯有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成就一番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成人与成才,孰重孰轻?-图1

何为“成人”?它并非指年龄的增长,而是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成熟。 “成人”意味着拥有健全的人格,懂得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意味着拥有同理心,能够推己及人,心怀悲悯;意味着拥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有所担当,一个“成人”,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坚韧的,能够抵御外界的诱惑与侵蚀,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正是“成人”的境界——不仅成就自我,更能成就他人。

何为“成才”?它通常指在某一领域具备卓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成才”是社会的显性需求,是个人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还是企业家,他们的“才”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毫无疑问,“成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竞争力的体现。

若将“成才”比作一棵参天大树,成人”便是其深植于大地的根系。没有根系的滋养,再繁茂的枝叶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枯萎。 近年来,我们屡见不鲜的“高智商犯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掌握顶尖技术却缺乏人文关怀的“工具人”,便是“成才”而未“成人”的悲哀写照,他们或许拥有过人的才华,却因人格的缺陷、道德的沦丧,最终走向了危害社会或自我毁灭的道路,他们的“才”非但没有成为造福人类的利器,反而成了伤人的凶器,这警示我们,才华若脱离了道德的约束与人格的支撑,非但不是福祉,反而可能是巨大的灾难。

反之,一个真正“成人”之人,即便“才”不惊世,也足以安身立命,赢得尊重。“成人”为“成才”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与内在的驱动力。 一个心怀仁爱的人,会将他的才智用于改善他人的生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会坚守职业操守,不因利益而动摇;一个有远见的人,会将自己的事业与更广阔的社会价值联系起来,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他不仅是一位顶尖的农业科学家(成才),更是一位心系天下苍生、淡泊名利的“大人”(成人),正是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驱动着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梦想,他的“才”,因他的“人”而熠熠生辉,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教育的根本使命,应当是“成人”先于“成才”,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放在首位,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应仅仅是解题的技巧和知识的堆砌,更是如何爱人、如何负责、如何面对挫折,我们要鼓励他们阅读经典,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参与社会实践,在奉献中体会责任;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合作与包容,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足够丰盈和强大时,他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智慧,他所拥有的技能才能外化为创造。

“成人”与“成才”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关系。“成才”是外在的成就,而“成人”是内在的修行,在人生的赛道上,我们或许渴望成为领跑的“才子”,但更不应忘记,支撑我们跑完全程、跑出精彩人生的,是我们作为“人”的品格与灵魂,让我们先努力成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在此基础上,去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方能为社会栋梁,为时代之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