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晒文化热潮,是文化自信还是流量焦虑?

“晒文化”之思:在分享中传承,在喧嚣中沉淀

“晒”,这个源于网络时代的动词,早已超越了其字面意义上阳光曝晒的原始含义,它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将个人生活、情感、见闻乃至思想公之于众,寻求关注、共鸣与认同,当“晒”与“文化”相遇,便催生了“晒文化”这一独特的社会景观,从晒一顿家乡菜,到晒一次博物馆之旅,再到晒一本读过的书,“晒文化”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与速度,让文化走出了庙堂与书斋,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为这股文化热潮喝彩的同时,我们也需冷静思考:这股“晒”风,究竟是文化的福音,还是一场喧嚣的泡沫?

晒文化热潮,是文化自信还是流量焦虑?-图1

“晒文化”无疑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普及与民主化运动。 在传统社会,文化往往被少数精英阶层所垄断,普通人接触、学习、传承文化的渠道极为有限,而互联网打破了时空壁垒,赋予了每个人成为“文化发布者”的权利,一位远在乡村的博主,可以通过短视频展示即将失传的剪纸手艺;一位普通游客,可以在社交平台分享一幅名画的观后感,引发成千上万人的讨论,这种“晒”,使得曾经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使深奥的哲学思辨变得通俗易懂,它让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民共享的精神食粮,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文化自觉,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晒文化”的表象之下,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浅薄化与表演化风险。 当文化沦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素材,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便可能被稀释,许多人“晒文化”,并非出于真正的热爱与思考,而是为了获取点赞、提升“人设”,或是跟上所谓的“潮流”。“到此一游”式的博物馆打卡,可能连展品介绍都未曾细读;精心摆拍的古籍阅读照,或许只是为了营造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假象,这种“表演式”的晒文化,将文化异化为一种社交货币,其核心不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所附带的“社交价值”,长此以往,人们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视觉消费,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静心品读、深度思考的文化能力反而可能被削弱。

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晒文化”可能带来的同质化与审美疲劳。 算法推荐机制在高效推送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制造出“信息茧房”,当某个文化元素(如某家网红书店、某款文创产品)在网络上走红,便会迅速被海量模仿,形成千篇一律的“晒”点,这种趋同性的文化展示,不仅扼杀了个性与多元,也让公众对文化的感知变得麻木和疲惫,原本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在“晒”的过程中被简化为几个标签化的符号,其复杂性与深刻性被无情地消解。

面对“晒文化”这把双刃剑,我们需要的不是因噎废食,而是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作为“晒”的主体,我们应回归初心,保持对文化本身的敬畏与热爱,让“晒”成为分享与交流的桥梁,而非炫耀与攀比的工具,在分享的同时,多一份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让每一次“晒”都成为一次深度学习的过程,作为平台方,应优化算法逻辑,鼓励多元化、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为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传播提供沃土,作为社会大众,我们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审美能力,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与深浅,不盲从、不跟风,在喧嚣的“晒”文化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

“晒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文化的普及与共享,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也要正视其潜在问题,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屏幕上的“点赞数”,而在于内心的“认同感”与行动上的“传承力”,唯有在分享中沉淀,在喧嚣中思考,我们才能让“晒文化”这股热潮,真正汇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浩瀚长河,滋养出更加丰硕的精神果实。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